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中学资讯>正文

中国最“网红”大学,多位教授出圈,堪称大学生考研的福星、高中生的噩梦

2025-01-22 14:52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中国最“网红”大学,多位教授出圈,堪称大学生考研的福星、高中生的噩梦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东方网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九省通衢,百湖之城,身处华中腹地的大武汉,不仅是“楚中第一繁盛处”,还是“大学生之城”。

    武汉拥有83所高校(仅次于北京的92所),大学生数量超过100万人,居全球城市第一;大学生占武汉常住人口约11%,“武汉街上10个人,就有1个大学生”可不是简单说笑。

    特别有意思的是,武汉的985、211大学都各有山头,最出名的莫过于武汉大学珞珈山。据闻,武汉大学生之间打招呼都不是报校名,而是直接报山头。

    那么,请听题——

    桂子山是哪所大学的山头?

    自然是唱着“南湖浪涌,桂香灵动”的华中师范大学(简称:华中师大)。

    01

    华中师大的独家记忆

    一开始,武汉没有桂子山。

    1953年,当时已经发展为华中师范学院的华中师大位于昙华林,经过数次合并后,华林校区容量严重不足,需要另觅新址。

    最初拟定的喻家山以北地址因为过于偏远,被武汉市城建委否决了。经过多次商讨,华师大才获得了一个山头——因为长得像猪头,所以叫“猪头山”。

    文雅秀气的师范大学建在猪头山上,听起来多少不够雅致。教职员工日夜开荒,栽种桂树等树苗,杂草丛生的猪头山逐渐茂盛,金灿灿的桂花树满园飘香,山名也成了“桂子山”。

    “华大正葱茏,博雅为我宗”,如今桂子山与桂花香已经成为了华中师大人的独家记忆。

    华中师大的独家记忆,又何止一座桂子山。

    这里有着     个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

    1910年5月16日,在文华大学(华中师大前身之一)校内创办的文华公书林隆重举行了开放典礼,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成立。

    可惜的是,1938年武汉沦陷后,文华公书林被日寇占领,馆内的四万余册书刊损失殆尽,馆舍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只有随校西迁的几千册图书能够躲避战火,幸免于乱。

    而文华公书林已经沉淀为华中师大文化血脉的一份子。

    华中师大图书馆内仍然保存部分文华公书林的藏书,老图书馆直接命名为“文华公书林”,新图书馆选择在2011年5月16日开馆,与百年前开放的文华公书林遥相呼应。

    这里有着武汉市一级优秀历史建筑。

    华中师大的一号楼、二号楼和西区宿舍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是桂子山上首批建筑,是“桂子山山民”最悠久的记忆。

    二号楼青砖绿瓦,飞檐斗拱,在层层绿树的映衬下典雅而不失生机;西区宿舍没有使用绿瓦盖屋顶,而是采取了小屋顶盖法,形成与一、二号楼不同的古色古香之美。

    这里有着入选“江城最美街景50强”的桂中路。

    这是华中师大的主干道,被誉为华中师大人的人文路、精神路、奋斗路,是每一个华中师大人的必走之路。

    在郁郁葱葱梧桐树的陪伴下,一代又一代的华中师大人走过老图书馆、恽代英雕像、喷泉广场等标志性建筑。

    对于这所百年老校而言,那百廿年的漫漫求索、披荆斩棘,更是华中师大专属的独家记忆。

    02

    “华大”到“华师”

    华中师大教授范军曾分享一件趣事。

    数年前,他的朋友要给他转让一枚百年前武昌高师运动会的奖牌,说是可以送去华中师大博物馆收藏。

    范军教授告诉对方,武昌高师跟华中师大没有关系,跟武大才是至亲。

    一所师范学校最终演变成一所综合性大学,而一所综合性大学却转型为师范大学,怪有趣的,也怪让人好奇:华中师大是怎么从“华大”变成“华师”?

    首先是“三校合一”。

    华中师大就如一块吸铁石,在岁月长河中吸纳合并过不少高校。

    但究其根源,最主要的是三所高校:私立华中大学、私立中华大学和中原大学教育学院。

    私立中华大学的前身是文华书院,这所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城创办的教会学校,是当时武汉地区三大教会学校之一,在1903年成立了大学部,自此逐渐衍生出华中师大。

    1924年,文华大学和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合并,组建成私立华中大学。后来,私立华中大学还并入了长沙雅礼书院大学部、岳阳湖滨书院大学部。

    “华大”的简称,便是此时奠定的基础。

    为了躲避战火的侵袭,1938年,私立华大举校西迁,师生辗转长沙、桂林、昆明等地,最终在边陲小镇大理喜洲寻得一方清净,放得下几张书桌。

    直至1946年,私立华大才回到武汉昙华林,在故土重新办学。

    在喜洲,华大学生依然要写毕业论文

    与私立华大洋溢着西方色彩的教会学校不同,华中师大的另一支脉——私立中华大学,是     所不靠政府和外国人而独立创办的私立学校,以“振兴中华”为名,在武昌建起。

    创办之初,因为经费短缺,学校运营举步维艰;办学过程中,曾因军阀的毁损,学校一度停办;后又因炮火的轰击,中华大学迁移到重庆,租借基地,筹建临时校舍。

    一路走来,坎坷艰辛,却也果实累累。中华大学曾出现了“印泰戈尔,华蔡子民,军蒋百里,政顾维钧,杜威哲学,康棠史经,一时鸿博,靡不莅临”的盛况。

    1946年的春天,中华大学迁回武昌旧址。

    私立华中和私立中华从出生便带着浓厚的武汉基因,但华中师大的第三支脉却是外来者——来自河南宝丰县的中原大学。

    中原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的革命烽火中创办的“抗大”式大学,由陈毅兼任校长,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参与创办。

    虽然历时不到5年,中原大学却极具号召力地汇聚了一大批教授学者和革命战士,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然后是“变公立,改师范”。

    1951年,华中师大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马叙伦提出“向着每一大行政区办一所师范学院,每一省或每三省办一所师范专科学校的方向发展”,私立华中大学被确定为“改公立后逐渐调整为师范学院”。

    当年,私立华中大学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合并,改组为公立华中大学。

    次年,中华大学并入公立华中大学,合并后学校更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院系调整也接踵而来。

    图源:华中师范大学官微

    从校名、学科组成和学校性质,原华中大学逐步拐向师范大学的方向,并在历经三易其名后,华中师范大学这一校名于1985年确定下来,还获得了邓小平同志的亲笔手书。

    如今,华中大学的“立足本土文化、放眼人类文明”,中华大学的“成德达材,合作进取”,中原大学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都内化为华中师大的文化血脉,铸就“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

    03

    学在华师,玩在华师,爱在华师

    在武汉高校圈,有一句大学生熟知的话:“学在华科,玩在武大,爱在华师”。

    但若是将华中师大好好地盘一盘,不难发现,人们也可以学在华师、玩在华师、爱在华师。

    华中师大是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首批“双一流”高校、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在学科建设上,华中师大形成了以基础学科为优势,以师范类学科为特色,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等10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目前共有3个学科(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数学科学、物理学、化学等11门学科位于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1%。

    据软科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文科实力评级”报告,华中师大被评为A+,文科实力居全国前20名。

    “高水平的文科,一流的理科,有特色的工科”是对华中师大学科建设最好的诠释。

    图源:软科

    在这所以“发展师范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师范大学里,最不缺的,便是好老师。

    往上追溯,有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国   师钱基博(钱钟书之父)、文学史家游国恩、教育家韦卓民(也是华师老校长)、哲学史家詹剑锋、资深教授章开沅(相当于文科院士)。

    放眼当下,“文科院士”级别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朱英、文学院教授胡亚敏、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徐勇、著名历史学家马敏都在华中师大坐镇。

    还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教授”戴建业、曾经令无数中学生“苦不堪言”的王后雄、被称为考研数学辅导男神的代晋军等等,名  荟萃,都在华师,怎能不学习?

    玩也在华师。

    除了得天独厚的桂子山天然美景,这所“桂子山动植物园大学”还有一个浪漫文艺的传统:从20世纪50年底起,每周五晚6点半都会在露天电影场免费放映电影。

    虽然露天电影场的构造朴实无华,舞台是钢筋水泥架结构,看台是砖头砌成的台阶,但每周五播放电影信息的曲子已经成为熟悉的记忆,跟好友并排坐看电影成为了怀念的风景。

    便利发达的交通更是让华中师大人说走就走,出门玩乐无比称心。

    华中师大紧邻地铁二号线和八号线,三个校门都有地铁站,西门附近有街道口站,东门附近有虎泉站,北门有广埠屯站,随时随地玩转武汉。

    校内有利群书社阅读、自习和进行读书会活动,出门能直奔银泰创意城,购物、吃饭、约会,应有尽有。

    最重要的,是爱在华师。

    老校长章开沅曾说过: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我们学校要堂堂正正地高调宣传爱。”

    这里的“爱”,是“大爱生为本,长风送鲲鹏”:以学生为本,以爱化人,以爱育人。

    华中师大自1998年起组建华中师大研究生支教团,研支团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服务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27年来,研支团的356名志愿者们在青海、河南、宁夏、广西、新疆、湖北、云南等地接力开展教育扶贫,累计服务时间超过88万小时。

    他们自己还是学生,但已经以行践知、以干促学,在成为一名教书育人者的路上坚定前行,“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毕业了的华中师大人,他们继续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大别山师魂”汪金权,从华师毕业后放弃黄冈中学的岗位,回到乡中母校,扎根山村23载,无偿资助千百名贫寒学子继续学业。

    还有“云岭楷模”梁达松、“最美援藏教师”陶佳喜、“资教先锋”费宝莉……

    一代又一代的华中师大人,用大半生的时间,向外辐射华中师大的教育力量,让“爱在华师”成为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成为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成为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样的华中师大,有爱在,也值得爱!

    参考资料:

    1、华中师范大学官网、官微和官博

    2、华中师范大学校史馆官微

    3、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评级,发布!》

    4、出版六家《“华大”怎么变成了“华师”?——桂子山语丝之六十三》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