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中学资讯>正文

如何看待教育部的“减负”

2019-11-20 11:20

来源:中学精品部新媒体

作者:

  如何看待教育部的“减负”由云南新东方同步中学精品部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减负!这是中国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近日云南省“减负令”发布后备受各界关注。《措施》共分35条,分别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办学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职责、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四个方面,明确中小学生减负举措。随着地方减负实施方案的出台,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到底如何正确看待减负?  

提出一个问题:减负是否和学生取得好成绩矛盾?

举个例子:部分“减负方案”里规定:  

小学上课时间不早于8:30,下午3:00放学;  

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不作业;  

严格把控校内考试次数,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  

不许上课外班,不许购买课外辅导教材,严禁周末节假日补课。  

“高考决定一切”的教育大背景下,这样的减负政策将家长们打得措手不及。家长们没觉得轻松,反而更为焦虑,甚至喊出了“家长已疯”——没有足够的学业压力,减负是不是就是制造学渣?  

教育部回应

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明确:“我们还是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让学生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学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该视为过重学业负担。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  

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减负

同时基教司也提出,要针对当前学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同时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坚持因材施教,提供选修课程、弹性作业和帮扶辅导,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保障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减负是要优化学生的合理负担。减负不能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  

要减少考试次数,坚决禁止分班考试

基教司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质增效,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  

但是,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给孩子减轻负担,一直以来是中国的难题.教育部在稍后的回复中也谈到“学校教育如何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的冲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负重前行的事情

淘汰制的高考机制没有改变,所以孩子升学与考学的压力也没有改变。从2017年各省的高中招生数和初中毕业生比例来看,全国平均总录取率为55.5%,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上不了高中。如果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在“减负”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们只有“负重前行”。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看来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世上没有白吃的苦,也没有白走的路,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  

“减负”的初衷是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但在执行过程中操作简单化造成了家长的误解。我想,家长拒绝“减负”,并不是排斥教育向更健康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是焦虑“减负”后的中小学如何在中高考中脱颖而出。教育提倡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学习是为了让孩子快乐地,主动地,灵活地学习知识,而不是快乐的不学习。所以,“减负”的最终导向应该是,打破“填鸭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自己热爱学习,就不会觉得学习苦了。孩子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才是真正的“减负”。  

注: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我们将及时删除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