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小学资讯>正文

34岁男子将参加2022年高考:不是每一种坚持,都值得被歌颂

2021-12-31 13:43

来源:新媒体

作者:

  34岁男子将参加2022年高考:不是每一种坚持,都值得被歌颂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作者:主创团·桑梓

    最近,唐尚珺又上了热搜。

    唐尚珺是谁?

    他是一位80后,2009年开始,复读12年,扬言“只想上清华”。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上就会报道他的事迹。

    再度听闻唐尚珺,却充满了唏嘘和悲哀。

    “我发现我走错路了。

    我不应该复读这么多年,人有很多路可以走的。”

    没错,那个复读12年只为上清华的考生,后悔了

    一瞬间,唐尚珺的“励志”故事浮现在眼前。


高考12年,他是“最牛高考钉子户”

    1988年,广西贫困山村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家人给他取名为“唐尚珺”,寓意富贵吉祥。

    但他的出生不仅没让家里殷实富足,还给家里带来了致命一击——

    作为家中唯一一个有收入来源的唐父,因为超生丢了工作,加上唐母已经40岁高龄,一家人只能靠刮松脂、种甘蔗维持开支。

    因为穷,所以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每逢祭祖,家里人都会说“保佑我儿考上清华大学”。

    村里也流传着一个传说:90年代,有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当了官,帮村里修了路。


    那时的唐尚珺虽不知道何为清华大学,但他已下定决心“非清华不去”。

    好在他成绩着实不错,小升初以第一名成绩考上县里最好的中学,中考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

    “上清华,稳了。”他喃喃自语道。

    于是,他飘了,整个高中都过得浑浑噩噩,直到临近高考,他才发现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并非什么人都能进。

    可是晚了,2009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只考了372本,刚过三本。

    复读吧,家里人点头同意。

    然而2010年,第二次高考,他依旧只考405分,二本都没过。

    家里人犹豫了,干脆去念大专吧,实在供不起了。

    唐尚珺低头不语,表面上报了大专,实则又偷偷地去复读了。

    他雄赳赳气昂昂,在日记本上写道:

    “我的目标是明年的六月考680分左右,上清华。谁说二百天造就不了神话,我就做给大家看看。”

    但现实给了他重创一击。

    2011年,475分。

    2012年,505分。

    分数可上二本,但离清华还是遥不可及。

    没办法,唐尚珺只能铆足干劲儿,一头扎进复习资料,继续考。


不是每一种坚持,都值得被歌颂

    有人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坚持做一件事了,唐尚珺精神可嘉。

    但是从2013年开始,唐尚珺的行为仿佛与赌博一样,越来越无法自拔,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

    2013年,537分,过了一本,他说可以考更好,于是再复读。

    2014年,573分,西南政法大学。

    2015年,587年,吉林大学。

    2016年,625分,中国政法大学。

    ……

    2021年,591分,广西大学。


    这些上岸的学校,其中不乏985/211。

    但对于唐尚珺来说,不够,不够,远远不够。

    他再次拒绝了各大优质校伸来的橄榄枝,重返高中,继续复读。

    这是坚持吗?

    不,这叫自虐、偏执、狭隘。

    设想一下,如果唐尚珺在第一次考上重点的时候就去念书,想必定会赶上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时期,和同龄人一起在职场上共同奋斗,逐步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可他偏不。

    也许在他的意识里,只有清华才是家乡人眼中“出人头地”的代名词,而其它任何一所高校,任凭有各种专业优势、科研优势、地缘优势,任凭里面的学生高手如云,名 师 坐镇,都不足以撬动他心中的执念。

    可他也曾动摇过:

    “这几年,是我的错,我试图回避一切。”

    回避什么呢?

    回避承认自己的确是一个没有考上清华的普通人……

    “是我眼光太狭隘,现在我还是那么傻,那么疯狂。”

    回避同龄人早已成家立业,自己唯一能和他们“比一比”的,也就是考清华的执着了。

    “我最初只想复读一年,但后来不知不觉就重复下去了,我想挣脱,可就是绕不过那个弯。”

    他很清楚,如果要承认考不上清华,那他要面对的,则是三十岁读一所“普通大学”的窘境,这样的开始,也并不美好……

    现在33岁的他,没有同龄人该有的——对社会环境、产业发展以及自身发展的规划与定位,没有稳定的亲密关系带来的情感支持系统,也没有属于这个年龄该有的生活与事业相结合的生活节奏。

    唯一拥有的,就是手上一摞又一摞的高考复习资料,以及一封又一封废弃了的录取通知书。


    2022年高考,唐尚珺又将站在考场上,完成他人生中的第13次复读。

    其实,像这种“高考钉子户”的故事还有很多。

    梁实,高考25次,扬言不考上川大不罢休;

    吴善柳,高考13次,曾拒绝过多所双一流大学,非清华不去。

    高考的确是改变人生的最好道路,但任何道路都是有期限的。

    如果你觉得“此路不通”,或许可以“另谋他路”。

    因为一味的在这条路上和自己死磕,到头来,输的是整个人生。


比金榜题名更重要的,是接纳自己

    很多人不理解唐尚珺,为何他考上重点大学不去读,为何他兜兜转转只愿复读。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唐尚珺对“清华大学”的偏执。

    因为家境贫困,他便把全部精力寄托在了读书上面。

    因为他的童年只有清华大学,便将上大学等同于“上清华”,别的学校也因为家乡人的不知晓,在他的概念里变得微不足道。

    渐渐地,他便觉着只有金榜题名,才能获取别人的认同感。

    然而到最后,随着年纪也越来越大,路也越来越窄,他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所以他只能通过“考上清华”的这个目标,来保护自己内心中自卑的软肋。

    就像一句心理学的格言说的那样:偏执要强的人,才是“隐形脆弱者”。

    一个人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不能接受现实层面一点点的不如意,那么任何的“不确定,不好”,都会变成他心目中的暴风骤雨,瞬间击垮他脆弱的自尊。

    回顾唐尚珺的成长之路,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偏执的中年人背后,似乎站着一个冰冷的家庭。

    当他周而复始地放弃大学名额又复读时,父母从不给他指出一条明路。

    当他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境地里,从来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才会对清华有这么大的执念……

    他仿佛退无可退,所以只能偏执地“一往无前”。

    想当初,如果唐尚珺的父母懂得接纳和支持他,又或许会收获截然不同的人生。

    为人父母,懂得接纳孩子,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谁在掌控你的人生》中提到了接纳的过程,它其实就是完善自我的过程,相当于创作的过程。

    比如制造一个陶器,一定要经过选土、成型、上釉、烧成这四个程序才能完成。

    每个过程都有讲究,只有按照制作的过程才能做出精美的陶器。

    也就是说,如果你还是处于粗坯的时候,你就要接受自己是一个粗坯,但要坚信,以后的自己会变成一个精品。

    只有勇于接纳,内心才不会因为自己还没有变成精品而觉得闷闷不乐。

    接纳的第一个层次:认识孩子,把有限的底牌发挥出无限的长处。

    接纳的基础是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本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自内心的接纳。

    李玫瑾女儿的成绩并不拔尖,也许顶多上个二本。

    换作一般的父母,肯定会要求孩子上个名牌大学。

    可李玫瑾却充分认识到了孩子的不足,随后改变策略,找到了一条适合孩子的道路。

    后来,李玫瑾的女儿如愿以偿考上了师范大学,现在是一名优秀的大学音乐教师。

    你看,父母只有认识孩子,对孩子有清晰认知,才能在往后的道路上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接纳的第二个层次:理解孩子,不把别人的认可当作奋斗目标。

    心理学上说,接纳是全方位的,所有与他人的互动和关联都是自我的一部分,包括父母、家人、亲友,甚至所遇见的每个人都是我们的镜子。

    所以,如果你总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与认可中,便会掉进一个无底洞,永远找不到自己想要什么。

    曾看过一个菲律宾教育短片,主人公诺曼从小因为黝黑的脸庞,尽遭冷眼。

    所以他不仅一次的为了别人的目光改变自己,他烫爆炸头,穿上不合适的运动装,原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

    直到妈妈的那一句:“你真的有必要,为了被别人接受而改变自己吗?”

    他才恍然大悟。

    若干年后,他考上了菲律宾名校,成为了第一个迈入名校大门的阿埃塔人!

    他在颁奖典礼上,回忆起了妈妈时常对他说的那句话:

    只有接纳自己,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是啊,一个人只有不再以他人的认可为目标,而是坚定地站在自己一边,尊重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选择,他才能闯荡得更加顺利。

    接纳的第三个层次:教会孩子与自己和解,用自己的天赋优势和世界过招。

    还记得王菊吗?

    通过女团出道的她,其实长得并不好看,甚至有点丑。

    可她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魅力。

    最后,她虽然没有C位出道,但她却获得了比C位还丰富的资源。

    和陈赫一起参加脱口秀、参加纽约时装周、为著名电影演唱主题曲…

    在王菊看来,这世上从没有唯一的标准:

    “我不知道美的标准是什么,做自己就是我的信条。”

    像王菊这样懂得与自己和解的孩子,才能更快到达胜利的彼岸。

    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争第一,而是唤醒孩子与自己和解。


    其实,唐尚珺本有许多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四次考上双一流大学,在教育较为落后的农村,他这个成绩着实光鲜亮丽。

    但面对命运给予的多次机会,他都视若无睹。

    如今的他就像作茧自缚,深陷于困境之中。

    看到唐尚珺的故事,内心很是感慨。

    我们总是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要考上名牌大学。

    却总是忘了,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教会孩子接纳自己,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

    有时候,过分执着并非好事。

    只有接纳自己,才不会把自己逼得进退维谷。

    只有接纳自己,你才会有绝地反击的能力。

    人生不止一条路,那些懂得接纳自己的孩子,才会把路走得又长又远。

    点个“在看”,条条大路通罗马,相信我们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光之路。

    作者:桑梓。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