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当我学会“梅拉宾法则”,与孩子沟通顺畅了,与老公也不吵了!这才是一个家最好的模样

2025-04-17 16:00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

  当我学会“梅拉宾法则”,与孩子沟通顺畅了,与老公也不吵了!这才是一个家最好的模样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东方家庭教育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在外应酬,能时刻注意言行,控制好情绪。

    可一回到家里,便再也没耐心好好说话。

    对孩子,不是吼就是喊,对伴侣,也常常冷嘲热讽。

    结果,家庭大战频频爆发,一家人很伤感情。

    事后,我们也后悔,但每次还是不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更令人揪心的是,家庭氛围不好,孩子的身心也难以健康发育。

    这些年,我格外注重家庭中的沟通。

    前阵子,读到心理学家梅拉宾的一个理论,给了我不小的启发。

    她通过大量研究证实:

    沟通的效果,7%取决于语言内容,38%取决于语调,55%取决于肢体语言。

    也就是说,我们说什么话,用什么语气,搭配什么动作,对沟通至关重要。

    家人之间,只有沟通到位,才能和睦相处。

    你说什么话,孩子就什么命

    看书时,读到美国作家露易丝·海的童年经历,心里挺不是滋味。

    她不到两岁,父母离婚,而后跟着做女佣的母亲,艰苦度日。

    那些年,母亲总是把气撒在她身上,经常口不择言地骂她是“拖油瓶”、“赔钱货”。

    等后来母亲再婚,继父也斥责她是个什么也学不会的蠢姑娘。

    若是不小心做错事,来自父母的批评、否定就更猛烈。

    而小小的她,在完全没形成自我意识的时候,只能相信父母说的。

    露易丝·海认定:“我很差劲,不配得到爱,应该遭受惩罚……”

    她如此定义自己,毫无自信可言,慢慢地开始破罐子破摔。

    不仅早早辍学,和小流氓谈起恋爱,还在16岁时未婚生女。

    之后更是很多年,混迹在社会底层,过着贫苦又悲哀的生活。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巴纳姆效应”。

    意思是,一个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很容易接受外来信息的暗示。

    并且,人会盲目地认为,这些暗示很准确地描述了自己的特点。

    从而,对自己的认知出现偏差。

    我理解的是,每个人都是通过一次次与外界的碰撞,来认识自己的。

    一个孩子怎么定义自己的人生,几乎取决于他父母说什么话。

    在网上看过一位网友的分享。

    她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妈妈说的:“看你那丢人现眼的样,长大能干啥?”

    所以,她也很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的废物。

    长大后,无论是工作还是恋爱,她都不敢争取,总是让机会从身边溜走。

    如今,她在远离父母的异乡,当服务员,每天就是埋头干活。

    而她的大学同学,都一个个做了白领,过着比她好很多的日子。

    可见,当一个孩子长期接受错误的暗示,他的自我认知就很低。

    心理医师苏珊·沃德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语言是有力量的,能像阳光一样滋养人,也能像冰霜一样伤害人。

    尤其是父母的话,对孩子的影响超乎想象。

    如果爱孩子,就把否定、质疑、难听的话,变成一句句肯定、鼓励与赞美。

    你能好好说话了,孩子人生也就顺了。

    你什么语气,孩子就什么态度

    我经常听家长们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你说他一句,他顶你十句;你越是管教,他越是对抗;你喊破嗓子,他耳朵聋了一样。

    但李玫瑾老师说过,孩子顶嘴,肯定是父母不合格。

    孩子的对抗、叛逆,很多时候是父母逼出来的。

    就像下面这个案例。

    有个十几岁的女孩,和妈妈坐电梯。

    起初,孩子挺好的,就那么安静地站着。

    可忽然地,她妈妈想起一些事,就开始数落: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作业不写,练习不做!

    妈妈越说越激动,之后又开始讽刺挖苦。

    这时,小女孩忍无可忍,大声怼了回去:

    “我就玩一会手机怎么了,你还玩呢!我想做什么,你管不着。”

    为什么平时很乖巧的孩子会这样呢?

    我们再看一个经典案例,出自《正面管教》。

    一位父亲总对女儿吼“马上收拾房间”,女儿却越来越拖延。

    后来他改用平静的语气说,“玩具们想回家,你愿意送它们回去吗?”

    女儿愣了几秒,竟主动开始整理。

    可见,沟通的秘诀,就藏在语气里,也就是言语的“温度”。

    李玫瑾教授认为,“你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决定着孩子对你的态度。”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夫妻之间,说话的语气也很关键。

    你是温和地与伴侣讨论,还是颐指气使地逼迫,结果会很不一样。

    多少家庭不和的根源,都在于说话时,夹枪带棒的。

    明明可以好好说话,却语气生硬,阴阳怪气。

    明明都是好意,可话说出口,意思就变了。

    《生活大爆炸》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你的本意如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带给我的感受。”

    如果我们的建议引导,说出来太刺耳,还不如不说。

    先稳定情绪,和缓语气,再去真诚表达,沟通才能达到目的。

    充满爱的动作,滋养孩子的心

    看过一个很感人的短片。

    一个男孩放学后,把书包一丢,就气呼呼地把自己关在房间。

    父母隔着门小心翼翼地询问,才知道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

    先是考试成绩下来,他发现老师错判了一道题。

    去理论的时候,又被其他同学嘲笑斤斤计较。

    还有人说,就算要回来这五分,也考不进班级前十。

    男孩越说越激动,父亲却没有急着制止他。

    而是轻轻说,“孩子,先把门开开。”

    几分钟后,男孩打开了门。

    他本以为爸妈会批自己一通,没想到爸爸过来先是拍了拍自己的肩膀,又摸了摸自己的头,说:“我儿子这么高了,快赶上我了。”

    这时,妈妈拉着男孩的胳膊,把他领到餐桌前,说:“管他的,什么五分十分,先吃饭。”

    就这样,男孩在父母充满爱的肢体语言中,心情变好了不少。

    《小王子》中写道,“最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真正高情商的父母,懂得用眼神、点头、动作,去沟通。

    《爱的五种语言》中,作者盖瑞·查普曼将表达爱分为五种语言——

    肯定的语言、精心的时刻、肢体语言、赠送礼物和服务的行动。

    其中,肢体语言,往往有着比口头语言更大的力量。

    孩子难过时,你给他拥抱;

    孩子开心时,你和他痛快地击掌;

    一起漫步时,偶尔碰一下孩子的肩膀……

    这些不经意间的小动作,会给孩子大大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就像开头提及的梅拉宾法则,一次成功的沟通,肢体动作能起到55%的作用。

    究其根本,都是因为这些动作,能很好地表达父母的爱。

    一位教育专家甚至量化过肢体动作的作用。

    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坚持;16次拥抱才会成长。

    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孩子都渴望来自父母的爱抚与陪伴。

    而一个深受父母宠爱的人,往往会一直保持着一种胜利者心态。

    这种成功的信念,会让他这一生都能不断地获得成功。

    我知道你深爱自己的小孩,但别忘了用行动去表达。

    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讲过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

    一天,农场主结束劳作后回家。

    一进门,他就往椅子上一坐,就着小菜喝起小酒,惬意得很。

    这时,妻子忽然进来,气呼呼地把一堆干草摔在桌子上。

    农场主大喊道:“你疯了吧?”

    妻子也不甘示弱,立马怼了回去:

    “我给你做了20年饭,半句回应都没有,我还以为你吃菜和吃草一样呢!”

    夫妻俩吵了起来,针尖对麦芒的,而一旁的几个孩子也吓得哇哇大哭。

    本来很美好的一天,因为一场闹剧,就这样被毁了。

    卡耐基还有个发现,那些生活不怎么幸福的家庭,都有个共同点——

    家里总是充满了挑剔、指责,甚至欺辱、谩骂,没有人会好好说话。

    他由此推论出,如果大家言语和睦,家庭关系也会出奇地好。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家庭幸福更令人向往。

    说好话,温和点,多多互动,一个家才会蒸蒸日上。

    在充满爱的家中,我们和孩子才能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