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一位心理学教授揭开真相:那些能够往上走的家庭,都有这3个共同点

2025-04-17 15:49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

  一位心理学教授揭开真相:那些能够往上走的家庭,都有这3个共同点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东方家庭教育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一位从业16年的心理学教授说:

    “每一个身份的背后,都有一个核心需求。

    妈妈需要被爱,爸爸需要被崇拜,孩子需要被宠爱。

    而一个家庭想持续往上走,每个家庭成员的核心需求就都需要被满足。

    当需求被满足了,情绪就安稳了,互动就从容了,爱也就能自然流动了。

    卢梭在《爱弥儿》中也写过这样一句话:

    “最好的教育,是让妻子感受到尊重,让丈夫体会到价值,让孩子触摸到温暖。”

    当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被“精准滋养”,每个人都能活得很舒适,一个家的氛围就会越来越好,这个家的运势也会越来越强……

    妈妈最重要的需求,是被爱

    很久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

    一个妈妈在家里独自带孩子,孩子在疯玩,身边是一堆没来得及收拾的玩具。

    回到家后的爸爸,直冲厕所,誓要蹲到天荒地老。

    妈妈也许早已习惯了这种日常,继续平静压抑地照顾孩子。

    这时,她突然发现老公去厕所时忘了拿手机,便迅速逮住时机翻看了起来。

    一旁的孩子大喊大叫着,妈妈一边崩溃地大骂着让孩子闭嘴,一边继续快速地查看着老公的手机。

    视频的评论区,几乎千篇一律地指责这个妈妈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了孩子身上。

    唯独有零星几条评论表示了理解:

    “妈妈没有从爸爸那里获得安全感,才会经常情绪失控。”

    “孩子不是风吹着长大的,看这个家的情况,孩子应该平时也是妈妈自己在带,情绪偶尔失控下,犯不上被讨伐吧。”

    以前看到同样的视频,我或许也会站在道德高地,指责这个妈妈没有尽好为人母的责任,把孩子当成了发泄情绪的对象。

    但当老师、当妈这些年,见过和经历了太多生活的真实,越来越理解视频中这位妈妈。

    一个从伴侣那儿获得不了安全感的妈妈,很难时刻做到情绪稳定地爱孩子。

    正如那句被说了无数遍的观点:

    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

    在大部分家庭中,当妈妈的主要情感对象——爸爸,能足够爱妈妈,妈妈有了安全感,付出才会更值得,情绪才会更稳定。

    孩子不会成为妈妈的“替代伴侣”,不用和妈妈一直共生,也就可以更好地完成分离。

    用儿童教育学家孙瑞雪的一个形容来说就是:

    “爸爸爱妈妈,形成了家庭中最合理的格局。爸爸妈妈并肩站在一起,孩子站在父母中间的前面。”

    当孩子成长在一个平等、尊重、和谐、秩序的家庭环境中,就能把注意力放在前方,勇敢往前冲。

    被爱,是具体的行为。

    爸爸和妈妈之间制造一些独处的时间,哪怕只有10分钟,一起喝杯茶,说几句暖心的话,肯定和体谅下妈妈的付出……

    当妈妈感到被爱,就能成为《家庭系统理论》中所说的——家庭的恒温器。

    在写到这里时,我突然反应过来,这种理想化的状态固然是好的,但实际的生活中:

    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足够幸运到被爱。

    难养的娃,甩手掌柜的爸,崩溃的妈,才是大多数妈妈的生活常态。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在《她们可以不同》中说过:

    “女性是一种处境。

    因为生育,女性会不断处在最脆弱的状态,不断地需要男性来保护和提供其必需。

    母性职能的天然属性,和社会固有资源的分配方式,都会导致女性在成为母亲后,一定程度上会被动地进入一种依赖者的角色。

    所有的被动,丧失的都是主动权。

    所有的依赖,背后都是不确定性。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

    “女性在生命中和男性进行交换时,一种选择是跟随男性,以换取安全和稳定的生活;一种选择是拒绝这种依赖。”

    这些话放到“妈妈的需求是被爱”中,也可以这样去理解:

    我们倡议爸爸在家庭中应该多爱妈妈一些,妈妈的被爱需求被满足,精神能量高,就能反哺给孩子、家庭更多的精神能量。

    但过分等待被爱,本就是一种执着。

    而真正能救赎自己的被爱,其实是一种“从内养好自己”的状态。

    是一种无论他人是否爱自己,但自己都能足够爱自己。

    自我的内心充盈,由自己去满足。

    到那时候你反而会发现,越是足够“自爱”,越能轻易获得“被爱”。

    爸爸最重要的需求,是被崇拜

    知乎网友@磐石分享过他初为人父时的心理:

    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一个镜头,爸爸在产房外焦急等待,护士出来喊了一声:“孩子出生了。”

    爸爸就会十分兴奋地念叨:“我当爸爸了,我当爸爸了……”

    然后自然而然地进入好父亲的角色。

    他在成为爸爸前,也以为这是每个爸爸初为人父时的真实写照。

    但当他的孩子从产房推出来后,他第一时间没有兴奋,也没有影视剧中演的那种天然的爱意。

    更多的是一种发懵状态:“这个又红又丑的小东西,这玩意,居然是我的娃?”

    直到随着孩子长大,在一次次具体的喂奶、哄睡、换尿布、教孩子笑、哄孩子哭后,他才慢慢有了对孩子的爱意。

    后来他会每天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玩,送孩子上学。

    父子俩的交流越来越多,感情纽带才越来越紧密。

    他最后总结:

    “父亲爱子女,我认为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养育的过程中形成的。”

    这句话虽不绝对,但却有普遍性。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她的来访者中,很多都是妈妈。

    她们在她那里,抱怨最多的,就是爸爸在养育孩子中的不付出、不作为。

    她说排除个别天然人格有问题的渣爸外,大部分妈妈其实没有明白一个道理:

    想让爸爸“爱”孩子,是要去培养的。

    而且还要做好另一个思想准备,妈妈的生育角色和女性角色,带来的激素和情感,会导致爸爸在养育中的付出,很难超越过妈妈(当然这并不绝对,只是针对大部分家庭)。

    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

    男性心理学,完全可以参考儿童心理学。

    儿童是需要被激励的,需要在一次次的正面回馈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内驱力。

    对于爸爸,也可以借用同样的方式。

    比如:

    1、在孩子面前强化爸爸的“高光时刻”(“这种问题爸爸最擅长解决”“爸爸特别厉害”)

    2、适当示弱,让爸爸感觉自己被需要

    3、不刻意在孩子面前说否定、贬低爸爸的话

    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曾显示,当男性在家庭中能获得“英雄体验”时,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又会转化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用赞美和爱适度地“捧高”爸爸,爸爸才能感受到被崇拜,有了养育的正反馈体验,爸爸才会在养育中动力更足。

    适当的“技巧”不是讨好,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孩子最重要的需求,是被宠爱

    先分享三个小故事:

    1、在母亲的言行中感受不到爱的孩子,最终会失去爱自己的能力。

    自媒体@刘小念的一位小读者,是一名16岁的高一学生。

    形容自己16岁的人生时,她用了一个词——痛苦沧桑。

    妈妈对她的管教从小就非常严格。

    小时候学舞蹈,别的孩子休息时间会吃一点零食,可妈妈一丁点儿也不让她吃。

    有次她刚偷吃了一点,结果被妈妈发现,妈妈当众把她骂得体无完肤。

    就连一旁的老师都看不过去,劝她妈妈不要矫枉过正。

    可老师劝了后,妈妈更生气,又不能骂老师,就把怒火更狠地发向了她。

    后来为了监视她是否吃零食,妈妈还买通了她的一个小伙伴,一旦她被“举报”,就会收获妈妈铺天盖地的谩骂。

    后来她长大了,妈妈的新眼线,又成了她各个年级的班主任。

    偶尔的考试失利、偶尔的上课说话,事无巨细,都成了妈妈监控她生活和责骂她的理由。

    她说自己这16年,从来没有活得有尊严、有自主性过。

    尤其是她后来被妈妈发现和一个男生聊天后,妈妈失控地骂她贱货、不洁身自好后,她很少再哭,彻底变得沉默……

    2、不被爱的孩子,会一直带着这份代际创伤活下去

    心理学家简·戈德伯格在母亲去世后,偶然翻出了母亲的日记本。

    跟随着这本日记本,她对母亲的一生有了全新的了解。

    评价母亲的爱情时,她用了两个词——浅薄岁月、为爱而爱。

    因为她的母亲在年幼时“从未被自己的母亲爱过”,所以她母亲的一生,都在不同的人身上寻找“母爱”。

    而父亲恰到好处地出现,成为了母亲“寻求母爱”的替身。

    可她的父亲又是那种典型的理性主义者,对于她母亲需要被填满的丰富的情感,常常无所适从,甚至经常轻蔑地说:“克制你那些傻气的行为吧!”

    她的母亲,就这么在对母爱的求而不得中消耗了一生。

    3、虐待之爱产生忠诚,无条件的爱产生自由

    一位博主说自己有一个“蠢孝”的爸爸,一生都在寻求奶奶的认可。

    奶奶生了5个儿子,唯一从小不爱的就是他爸爸。

    奶奶的其他4个儿子,从来不会主动照顾奶奶,但只要他们说一句好听的话,奶奶就能开心一整天。

    可只有他爸爸,无论怎么悉心照顾奶奶,也换不回奶奶的一个笑脸。

    明月犹在,独不照他。

    他说爸爸或许也想过放手,不再强求来自奶奶的爱,但最终还是被幼时的自己所困住。

    教育学家简·尼尔森曾说过:

    “6岁前,给足孩子宠爱;6-12岁之间,给足孩子互动;12岁之后,用尊重和放手表达爱。”

    来自父母的爱,是孩子一生的勇气和底气。

    说到底,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最终会成为他们和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只要不是溺爱,只要不是偏爱,充足的爱,一定能焕发出孩子的力量和能量!

    一个家庭中,只有每个人的眼中和心中都有爱和希望,这个家才能被互相托举着持续向上走……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