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三集飙到9.9分,不愧是顶流!无法上映,却刷爆B站

2025-03-24 18:10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三集飙到9.9分,不愧是顶流!无法上映,却刷爆B站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东方网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你见过最“奇葩”的纪录片开头是什么?

  要我说,去年年底开播的这部《生命奇观》绝对是一股“乱流”。

  开屏即暴击——

  全是狐狸头弹幕护体。

  一看简介:评分9.9,弹幕21万条!还是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出品,buff都叠满了。

  评论区更是一个比一个劲爆。

  “这不比颜料师‘山取’拍得真实?”

  “主持人‘狐主任’张辰亮老师——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大卫·爱登堡(BBC纪录片之父,主持解说过《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神级自然纪录片)。”

  “未知和不安的神秘氛围拉满,确定拍摄不是胡八一团队……”

  短短3集就封神,这部《生命奇观》到底有多神奇?

  01

  它们曾经来过

  “人为什么喜欢钻山洞呢?因为山洞曾是人类的庇护所;但为什么我们在钻山洞的过程中还会感到害怕呢?因为我们涉及的只是洞的浅层,而深处还藏着巨大的未知。”

  第一站,狐主任就带我们进入这个无人秘境,看看未知世界中,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没有阳光,这里充斥着阴暗、潮湿。

  暗流涌动的地下河,不时就有隐隐的漩涡,底部崎岖不平,时而清澈得可以看清河底,时而又变得深不可测。

  光怪陆离的岩石有时拼接成一条狭窄的长廊,有时又组成一个巨型的石壁,怀抱着死寂而漆黑的池塘。

  克苏鲁神话般的钟乳石,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恐惧元素的未知世界。

  弹幕大呼:让人幽闭恐惧症都要犯了。

  碳酸钙和水融合从岩石中流出,却又在触碰到空气时遭遇压力释放,于是又凝固起来,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倒锥型的岩石——钟乳石。

  一系列化学反应,变成了一句诗意的表达:

  这些岩石的样子,是漫长岁月中,千千万万颗水滴流动时的样子。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在主持人划着小舟通过狭长水道之后,这句话变得具象化了。

  因为,一个圣殿般宏大的洞厅,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抬头仰望,钟乳石表面的晶体闪烁着金沙般的光芒,与水面呼应,人犹如穿梭于浩瀚星河。

  世间似乎石头最硬,水最柔软,但漫长的时间却赋予水以坚硬的能力,而石头则变得绵延、温柔。

  或许时光如流水这一句话,在这个洞穴宇宙之中,已不是绝对。

  当然,在这片不经人类打扰的秘境,不仅记录着水流与岩石几十亿年来的交融与争斗,

  也记录着那些我们不曾谋面、甚至难以想象的远古生命活跃的痕迹。

  石壁上,整齐排列着一组一组“螺丝钉”,一度让人们猜测,远古时期,这里莫不过是个五金店?它们是海百合族群来过的证据。

  洪水冲刷之下,一颗本不属于洞穴的牙齿,被封印在此,诉说着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平坦的洞顶,一只早已灭绝的石燕在这漆黑的洞里悬停着,它悬停了几亿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时间的宣战。

  洞穴与世隔绝,似乎形成了一个不同于我们人类世界的平行宇宙。

  在这里,时间无所不能,可以改变任何东西——它能使温柔的水流变成雕刻岩石的利刃,使平平无奇的石壁发出星空般的光芒,使存在变得销声匿迹。

  但是,它却留给万物与生灵仁慈,这些沉寂的岩石超越了时间,证明着它们曾经来过。

  02

  适者生存:强者从不抱怨大环境

  大自然更多的传奇,来自于无机物以外的那些活跃着的生灵。

  即使在洞穴这种极端的生存条件之下,它们也丝毫不受束缚,反而在环境的磨炼下,变得更加靓丽。

  石壁与地面衔接的峭壁上,挂着十几根丝线,组成了“一帘幽梦”。

  这是俗名叫做“幽帘虫”的昆虫制作的,它们分泌出的粘液组成了这些挂在石壁上的幽帘,一旦有小虫被黏住,它们就会顺着丝线爬过来。

  它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收获黑暗中来之不易的能量补给。

  生存的艰难,让生命更显得神奇而可贵。

  为了节省身体耗能,洞穴步甲放弃了自己的双眼,但四肢和颈部,却进化得更加修长灵活。

  祖祖辈辈已经完全登陆陆地的潮虫,因为洞穴的季节性涨水,被倒逼拾回了曾经水陆两栖的能力。

  于是,适应了水的身体,也被染上了一层透明的白。

  在洞穴生物中,最为珍稀的就是金线鲃。

  食物短缺的情况下,金线鲃只能以粪为食,蝙蝠粪、鱼粪,很多时候连粪都吃不起,只能吃土。但它们却比洞穴之外的鱼活得更长。

  最为奇特的是,它作为一种鱼类,头上居然进化出了童话里独角兽才有的犄角,其用途至今都无法推测。

  人类的想象力和大自然比起来,还是差远了。

  除了金线鲃,狐主任和摄影团队还发现了各种盲鱼、盲虾,看似漆黑一片的地下河,竟然如此热闹。

  走出洞穴,来到饱受阳光雨露滋润的雨林,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起洞穴来说,可谓“天堂”般的存在。

  但这并不代表,生存在这里的动物们可以躺平。相反,它们一个比一个卷。

  狐主任在当地专家的带领下,跋山涉水,终于找到了一处无人问津的雨林秘境。在这里他领略了属于这些生灵们的另一种奇观。

  脚下颇具“踩屎感”的柔软“地毯”,其实是蝙蝠成千上万粪便的堆积。

  听起来只有寥寥几声动物的嚎叫,实际上这里“真实”的声音要比人耳所听到的声音喧闹数倍。

  狐主任抬头的一瞬才明白,原来这里是蝙蝠的老家。(因为蝙蝠靠超声波交流)

  这里栖居着一个庞大的蝙蝠家族。

  傍晚时分,它们就要从这个安全的洞穴里飞出,形成天空中一条黑色的长蛇阵,绵延向远方。

  身为人类,不得不承认蝙蝠与我们是同一类动物,并且还比我们高强得多。

  它是唯一一个称得上能飞行的哺乳动物,通过尖锐的獠牙和高超的飞行技术,在危机四伏的雨林中生存下来,甚至还占领了雨林内洞穴高地,让整个族群繁衍壮大。

  这些超绝技能,的确算得上是给我们哺乳动物长脸了!

  竞争激烈的雨林,没有傍身的一技之长,很有可能就被淘汰了。

  而还有一种和人类相似度高达96%的动物也成为了雨林中的一方霸主。

  红毛猩猩,人称雨林美食家。

  雨林中适合灵长类动物食用的东西不多,所以它们另辟蹊径,找到了其他动物触不可及的美味——榴莲。

  通过敲打、撞击,可以破开榴莲坚硬的外壳,灵活的手指可以避开果皮上的尖刺,将里面浓郁的果肉轻松取出。

  有了这项技能,红毛猩猩可谓“吃遍雨林无敌手”,甚至还能通过砸树干、砸石头这种“反向工具使用法”打开比榴莲还难搞的水果:椰子。

  有资料记载,曾经有一只红毛猩猩连续48小时待在榴莲树上,吃掉了119颗果实。要是猩猩也有互联网,或许可以开一个吃播账号,就叫“榴莲仙人”。

  昆虫是雨林生物里体型较为微小的存在,但它们却是名副其实的伪装大师。

  昆虫研究者陈睿说:每次带学生来雨林,让他们模拟天敌去抓雨林中各式各样的昆虫,大家都是徒劳而返。

  这里的生物求生欲太强,为了生存,它们隐匿在各种地方,化身成为周围事物的样子,进化出各种各样的技能……

  在条件恶劣的新疆沙漠,生存的艰难,在于和险恶的环境作斗争。

  沙虎和我们的熟识壁虎是亲戚,但它的脚上没有吸盘,只能在沙上走路。

  因为经常在夜里活动,黑暗赋予了它比其他蜥蜴种类更大的一双眼睛,而且这双眼睛不会眨。

  为了节省对水的损耗,它靠舌头舔舐眼睛来保持湿润和清洁。

  身上如龙一般的大片“鳞片铠甲”让它在“口干舌燥”的环境里看起来具有水一般的质感。

  这是大自然和生灵们共同的神奇美学。当然,除了美,这些铠甲是沙虎最强的保水装备。

  在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每一个生命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活着。

  激烈的生存竞争和恶劣艰难的生存环境不仅没有压垮它们,反而赋予了它们美丽和强大。

  从天空到陆地,从微小到巨大,从独自奋战到团队协作,从形单影只到肩负着种族的命运,生存,从来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超越了物种的界限,贯穿了时间的洪流,成为地球上最为人震撼的生命奇观。

  03

  意外之喜

  没有人不热爱惊喜和浪漫,大自然也是。

  无垠的荒野,被些许绿色点缀,这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胡杨,是这片沙漠的守护者。

  在一片荒芜中,胡杨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是胡杨的整体美。

  胡杨抗旱,它根系发达,可以深入土地汲取水分,它还耐盐,粗壮的树干不仅能抗住大风,还可以自己析出多余的盐碱,维持生命。

  然而在微观之处,胡杨还有一种美很少有人发觉——胡杨叶片。

  原来,每一片胡杨叶片都不一样,在同一棵树上,你能找到菱形、锥形、柳叶形等多种形态的叶子。

  这其实是胡杨树应对干旱的一种方式,根据根系吸水的多少,它会选择不同的叶片生长形状,水分充沛时就是宽大的圆形叶片,而水分稀少时就会生长出柳叶形。

  也正是这些神奇的美,让胡杨林恣意地生长在这片或许本不属于大型植物的土地上,才形成了沙漠绿洲的奇观。

  而又是什么养育了这样的奇观呢?

  中    大内陆河——塔里木河,围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绕了半圈儿,终止在荒漠深处……它的水流没有流向海洋,但却流向了这片更加壮丽的地方。

  它渗入地下,流进了胡杨的根茎中,再流进了树干、树梢,流进每一片独特的胡杨树叶,最后流到了天上。

  “每一株胡杨都是塔里木分支的一条小河,树的形状就是河的形状。”

  这是出自大自然之手的,最精巧和奇妙的安排。

  荒野中生出绿洲,黑暗里发出光芒。大自然和人一样喜欢意外之喜。

  夜幕降临,当所有鸟兽和风浪归于平静,海岸线旁的红树林却异常活跃。

  这是一场属于萤火虫的派对。

  红树林供养着一群生物,萤火虫也是其中一员,它们以树上的小海螺、蜗牛之类为食,白天休养生息,夜晚才出来活动。

  黑暗之中,细小的微光有节奏的闪烁,把海岸树林也变成了一片星空,也让每一个有幸目睹的人分外感动。

  奇绝、精彩、美丽……大自然这只神笔绘制了数以万计的奇观,但它最伟大之处在于孕育和包容。

  所有的生命,受它的滋养和哺育,在它的摇篮中,生生不息。

  我们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神奇,也接受大自然的养育,所以,当我们看到人类的种种行径或许正在伤害和破坏自然之美时,也开始尽力补救。

  在塞罕坝,曾经的荒漠变成了广袤的林海,三代人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将“黄沙遮天日”变成了“绿树成荫”;

  塞罕坝林场的风景

  在浙江安吉,废弃矿山经过生态修复,重现青山绿水,让生灵们回归自然;

  在黄河沿岸,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母亲河终于重现生机;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王者归来的足迹印证着荒野的重生。

  人类与自然本是一体,我们在治愈地球的伤痕,也在修复自己的灵魂。

  当每一片森林在自由呼吸,每一条江河能够清澈自在地流淌,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栖息的家园,自得其乐……

  这才是大自然带给我们最美好的生命奇观。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