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惊人的真相:这一代孩子心中的好父母,并非取决于你对他多好,而是这一点……
2025-03-24 11:09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
发现一个惊人的真相:这一代孩子心中的好父母,并非取决于你对他多好,而是这一点……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东方家庭教育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作者:主创团·遇见小媛
为人父母,越来越困惑:
一直以为多包容、接纳孩子,他们就会感恩、懂事,可当更年期撞上青春期,就如同“火星撞地球”,让人费解。
前些天在网上找共鸣,我还刷到了“一个同款儿子”。
宝妈@茜茜说,她和丈夫已经被八年级的儿子折腾得身心俱疲。
孩子刚上初一那会儿,还当他能考上重点高中,结果不过一年时间,班主任就说他的成绩再追不上,连普高都上不了。
自己全职照顾儿子,平时限制了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可也不能一直盯着。于是,儿子经常在上网课时刷视频、看小说。
被发现了还不承认,“保证不再玩”的承诺更是熬不过一天。
茜茜是那种开明的家长,没少和儿子说:不想读书,就去上中专、职高,还不辛苦;不想上课,那就把课外班、一对一私教都退掉,请假休息想干什么都行。
结果真要被完全放养,孩子却拿起裁纸刀要划自己的手,表示抗议。
对此,当妈的也十分不解:“真是没有一件事情是真心投入进去的,玩个游戏都玩不好。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是啊,问题出在哪儿了?直至我看完一场家庭治疗,才得到那个确切的答案。
孩子的问题
藏着父母的答案
“孩子想躺平,就想吃饭睡觉打游戏,等爸妈不能养自己的时候就死。我该怎样让他珍惜生命?”
一位双胞胎妈妈,在家庭治疗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中,和精神科医生林红聊起自家的问题。
10岁的小儿子,当下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把“没意思”挂在嘴边,暴躁起来动不动就要自残。
妈妈现在为弟弟操碎了心,哥哥心里也很别扭。在很久之前,哥哥还说过,不想要这个弟弟,没有弟弟,他也许过得会更好。
因为在上学时,哥哥还得照顾弟弟。
而弟弟,看到哥哥“过敏”了不用上学,人就开始暴躁,试图用生命威胁大人获得关注。
看到这,有人建议可以把两个孩子分开。但每每想到哥哥的抱怨:“现在爸爸妈妈想尽一切办法,每周去北京帮弟弟。”妈妈就心软了。
担心哥哥也出问题,她不得不让两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消极情绪笼罩着这个家庭,等林红用“家庭雕塑”扒开问题的全貌,所有人才意识到:
我们在谈论“生病”的孩子时,其实也想要拯救“生病”的自己。
就像那位妈妈,除了关注孩子,同样期待自己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她会问姥姥:“您觉得您的理念有问题吗?”
也会问姥爷:“我让您失望了吗?”
两句索取认同的话,投射出妈妈对于爱的渴望。
而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似乎都把个人需求与其他人紧紧贴在一起,而没法停下来直面自己的需求。
这很窒息。
所以,林红医生给出了“分化”的建议:“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舒适空间,不被随意打扰。”
看见自己的问题,更能窥见家庭的问题。
当亲子面对面对话
问题才真正浮现
诚然,对谈的方式能更直接地暴露问题,但我们反复提到“看见”孩子时,也很容易只看见问题的表面。
想起《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里面讲述的家庭治疗比雕塑演绎更加直接、切实地还原了“问题”家庭的相处模式。
和双胞胎妈妈一样,书中的父母一致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大女儿厌学叛逆、着装诡异,还常常顶撞家长,是个“问题女孩”。
不同的是,这里的女孩可以当着所有人的面表达不满:“我没有任何地位。我没办法取悦任何人……”
对此,妈妈反复强调这是“关心女儿”,爸爸则在争吵之际,毅然选择站在妈妈一边,指责女儿。
最后的局面就是:两个大人教育一个孩子,女儿气到离开房间。
短暂的拉扯混战,是这个家庭的日常。
父母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要和自己对着干,更没意识到大人的婚姻出现了裂痕:教育孩子,仅仅是为了有个指责、抱怨枕边人的理由。
家中的父亲极度理智,只是一味告诉女儿:
“你不听话,我们不知道你去哪跟谁在一起。”
“我是你父亲,我有我的权利,有权坚持你守家里的规矩。”
家里的母亲歇斯底里:“是你想要控制一切,好像你才是母亲。”
孩子感受到父母紧张的关系,没法调和,只能用离家出走表示反抗。
可见,完美的夫妻关系背后,是不完美的亲子关系:当孩子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自己认同的东西,他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替罪羊”和“拯救者”。
如果再来一遍,父母可以作出怎样的让步呢?
可能不会再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是从琐碎中抽出时间经营自己;
抑或卸下一个人苦苦支撑的面具,和最亲近的人一起参与到家庭建设中去;
还有,不必要求自己总是保持温情或绝对理性,真实的想法需要让家人知道……
就像一位妈妈说的:
“作为父母的历程,就像剥去洋葱的外壳,辣到你想流泪的,才是难得一见的智慧。”
有了小家,当了父母,先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解决孩子的问题
要先解决父母的问题
前些天,网上刷到一位妈妈抱怨孩子爸,说是俩人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分歧:
她给孩子定规矩,孩子爸就和她唱反调;妈妈要求高分,爸爸强调快乐;一个研究育儿知识,一个主打实践才是真理。
矛盾升级,孩子现在只能夹在中间,两边都讨好。
她觉得孩子爸带孩子不多,根本不懂怎么养孩子,还帮倒忙,这让她很恼火。
可无意中谈及夫妻关系,她却又成了强势的那一方。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亲职化”。即父母放弃了他们身为父母本该做的事情,并将这种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
大人的问题没解决好,孩子就成了“情绪垃圾桶”;家庭成员统一战线,孩子也会更有安全感。
之前看《了不起的妈妈》时,全职妈妈宝妮的育儿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和许多父母一样,宝妮也希望望女成凤,所以她会每天陪女儿练几个小时的小提琴,执教棒都打断了24根。
偶尔,孩子还会把她的严厉写进作文,吐槽抱怨。
可即便女儿有情绪,只要发泄出来,最后还是会按妈妈的要求练琴,拒绝摆烂和半途而废。
网友看了直夸这孩子自觉,可事实是,这背后还得有其他家庭成员做好支持工作。
譬如,姥姥承担了部分家务碎活儿,奶奶会帮着做好学习计划,还有乐观的爸爸,纵然对孩子没有高期待,但也会配合妈妈:
“如果不是她身上的一股狠劲,也可能完不成这个任务。”
当家中的每个人,都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时,孩子才会诚实地表达真正的诉求和情绪。
就像学小提琴的小女孩,她练琴也有崩溃的时候,但也没把负面情绪藏起来,而是选择让家人看到自己的困境。
这样,家人给的支持也就恰到好处,帮到了她。
当家庭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心理专家李玫瑾分享过一个故事。
那次讲座结束后,有对年轻父母向她求助:家里有个上幼儿园的孩子,老在学校打人。为此老师说过很多次,他们也管过孩子,就是没办法。
听完后,李教授就问:“你们是不是在家老打他呀?”
那对父母说“是”,随后便明白了自家孩子“霸道”的原因。
因为,不论是棍棒教育,还是温情教育,都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得从孩子身上找原因。
倘若父母能做好表率,孩子更能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成长。
点个“在看”,愿所有孩子都能向阳而生,找到自己的舞台发光发热。
作者简介: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