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娃学习开窍,关键就是这3点,90%的父母还没有意识到(深度分享)
2025-02-21 17:44
来源:
作者:
普娃学习开窍,关键就是这3点,90%的父母还没有意识到(深度分享)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孩子的学习这件事,完全可以用苏格拉底的“三段论”进行分析自欺欺人:
前提一:所有人都会学习
前提二:我娃也是人
得出结论:我娃也会学习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这要是忽视逻辑细节的话,看着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
嗯,果然在学习这件事上,老母亲都是会自我催眠的。
可现实总是一棒子敲醒老母亲的幻想。
这不,眼瞅着已经开学了,我家孩子的学习魔咒又一次打开了:
简简单单一道题,你讲8遍都听不明白;
学时啥都会,开考啥都废;
爸妈985,孩子总分超不过250……
有时候老母亲只想无语问AI: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开窍?
AI冷静地飘过一句话:
种子发芽需要温度、水分、空气;你娃开窍,需要思维模式的破土、学习策略的生长、能力养分的积累。
嗯,说得很好,但怎么做?老母亲还得自己摸索。
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
培养思维能力
过年回老家时,发生了一件挺有趣的事:
作为已经奔四的老母亲,看着女儿拜了一圈年后越来越鼓的红包,忍不住流下了想要“占为己有”的哈喇子。
于是,我立马转动自己智慧的脑瓜,蹦出一个计策:
“你这都马上要成年了,该学习如何做理财了,要不我帮你吧……”
“妈,你继续说编。”
“咱先得给压岁钱建立一个可靠的储蓄账户,比如像以前一样,先存你妈我这儿。”
“妈,明白,你要和以前一样私吞我的压岁钱。”
“没没没,没有的事。妈妈是为了帮助你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如何合理规划金钱,还有见识金钱面前人性的扭曲避免被你妈骗,学习面对消费陷阱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
看孩子不为所动,我暗自腹诽:
“这娃大了,不好说服骗了。”
然后继续讲起道理:
“俗话说得好,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管理金钱,需要使用到语数外,记账要用汉字,算账要用数学,缩写符号要用英语,消费要使用到的生活常识,更是牵扯到物化生政史地。
我给你打个比方:
一个杭州的女孩,小时候总是搞不清加减乘除,她爸大手一挥,不送她去培训班,也不送她去测智力,而是把她带到了菜市场,买菜、花钱、凑钱、找钱……一系列操作坚持下来,这女孩的数学就开窍了;
你瞅瞅,这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样都学习有关。
孩啊,妈妈是想贪图你的一点压岁钱吗?怎么可能!妈妈都是为了你的学习呀!”
在我一通语重心长中,女儿果然开悟上当了,果断把压岁钱交给老母亲保管。
唉,为了在生活的磨砺中增长孩子的思维能力,老母亲真是煞费苦心,太感动了!
柴米油盐,皆是学习。
一位教育学家也曾说过:“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护他们的探索权和好奇心。”
学习能力,归根究底是孩子的思维能力。
一个在真实的生活中养出有能力和经验的孩子,才能有更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当然,我举的这些例子只是抛砖引玉。生活中,还有太多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思维能力:
1、让孩子独立做成一件事(无需做好,因为成人和孩子对于好的标准不一样)
比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打扫或设计房间,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
2、把孩子“丢”到体验和实践中去(如果大人懂得比孩子多,可以以“教练”的角色引导孩子或者帮孩子答疑解惑;如果孩子懂得比大人多,那就给孩子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向我们“卖弄”吧)
比如参加各种博物馆、夏令营、冬令营,甚至一些简单的社区、家庭活动。
在“错误—改进”的迭代中
让学习策略持续生长
先问大家三个问题:
你家孩子有错题本吗?
他是如何使用错题本的?
错题本对他的学习帮助大吗?
之前我也帮孩子整理过错题本,当时还专门在网上买了功能最全的那种。
说个很真实的感受,错题本真的太香了!
毕竟,整理错题本的过程,其实就是重新整理思路的过程。
很多父母应该都有过类似经历:
孩子考试时做错的题,你让他看吧,他怎么都看不明白,但你要让他看一眼参考答案,这孩子就跟瞬间开窍了似的,立马就反应过来了。
可你等过一段时间,再找道类似的题型让他做,他基本都是两眼一抹黑。
其实这种现象的真实原因就只有一个:
孩子当时看懂的是答案,而不是这道题考察的思路。
再简单说就是,答案是把出题者的思路展示在了孩子面前,但孩子自己并未吃透这道题背后的逻辑。
一个是:看一遍答案——知道了;
一个是:做一遍或想一遍——吃透了。
二者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当时在和孩子建错题本的时候,就参考了一位知乎网友的建议:
1、主要由孩子自己记录错题本,避免错题本中呈现出的是父母的思路;
2、将错误原因及错误思路也记录下来;
3、记录正确解题思路及题目背后考察的知识点,并设置固定时间进行复盘。
说实在的,建立错题本和让孩子根据错题本定期复盘的过程,还是相对繁琐而辛苦的,但确确实实看到的是,孩子也因此而获得了很直观的进步。
说白了,错题本的意义不在于记录和整理,而在于把学习当成一项“马拉松”。
在这个长跑的过程中,我们允许孩子出错,允许孩子针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一次次的修正和迭代,并慢慢地改进和成长。
错题本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帮助孩子培养的是“成长型思维”。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是养出不犯错的孩子,而是能让孩子学会如何在错误中成长。
说到底,在学习中,想要培养成长新思维孩子,注意这三点就可以了:
1、找出错误背后的原因和解决错误,比指责错误更有用;
2、孩子前进最大的动力,是持续的正反馈。
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多看见他们的一些小进步,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向前走的动力;
3、做好定期的复盘,孩子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在具体的“微习惯”中
积累能力养分
你有没有发现?
我们做父母的,天天给孩子讲要培养专注习惯。
但在实际的过程中,习惯其实很难培养出来。
这里分享一个我在假期陪孩子写作业时的小发现:
放假刚开始,我和孩子商量好了,提前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可以全部用来玩。
结果,我想得有多美,孩子的打脸就来得有多快。
那段时间,我家孩子坐到书桌前,就和每一个不爱写作业的熊孩子一样:
抠脚挠手,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反正就是不能静静坐在书桌前好好写作业。
为了让孩子专心一些,我专门借用了番茄钟,还用美食、手机各种威逼利诱,但都没啥用。
老母亲气得要死,熊孩子依旧我行我素。
要不说我们是新世纪的觉醒老母亲呢?我果断转头向专业人士寻求答案,在和一位资深家庭教育老师沟通后,他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
“父母最大的误区,就是用成人思维去要求孩子。”
当时我突然反应过来,我对孩子说的今天要好好写作业,其实是一个很泛的概念。
作为一个成年人,基于自己的经验,我自然清楚好好写作业就是坐到书桌前,然后专心写完某一部分内容。
这些对于我而言,是发出一个指令,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的事儿,但对于孩子而言,却是他们需要先处理信息,然后再去行动的问题。
有人曾打趣过:“对孩子发出指令,就像和你的老公沟通一样,指令越清晰,他们越容易做到。”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改变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比如:
1、把“你早点写完作业,就可以早点玩”,改变为“你写完这三页作业,错误率不能超过3道题,就可以玩半个小时手机”;
2、把“你写作业时要专注一点”改变为“你在写完这页作业前不能做其他事”;
3、把“你要做完这张卷子”,改变为“你先做完这一道题”……
好的学习习惯,是在一个个具体的微习惯中养成的。
当我改变了指令方式后,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任务更明确了,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了。
当然,这种用具体的指令养习惯的过程中,我还意识到有两点需要注意:
1、鼓励孩子在特定的专注时间内(不要太长)坚持下去。
等孩子自己完成一次专注挑战后,他收获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激励他开启下一个挑战;
2、不用情绪打扰孩子。
有时候孩子做不到专注,和父母的情绪干扰有很大关系,比如看孩子写字慢了,就开始大骂,看孩子做错题了,立马一巴掌扇过去……
最好的陪伴,是不打扰。
可以偶尔提醒,但一定不要在孩子专注时进行干涉。
如果你做不到冷静和客观看待孩子的不自律、不专注现象,那就不要盯着孩子写作业,在旁边做点其他事,比如看书、运动等。
最后想说,学习,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
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站在更高的维度,帮助孩子解决困住他们的问题。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