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给老年人代写回忆录:初中毕业月入2万,却让人泪流满面

2024-11-22 13:48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

  给老年人代写回忆录:初中毕业月入2万,却让人泪流满面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东方网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近几年,有不少年轻人开始靠给老年人代写回忆录来赚钱。

    赵宇希从2018年就开始给老年人代写回忆录,一本几万字的回忆录在那时候能得到3-10万的报酬。

    近些年很多人都发现了这片“蓝海”,他们通过给老年人代写回忆录已经实现了月入破万。

    因为代写者的增多,赵宇希的收费标准也降到了如今的1-3万,客户群体从“退休待遇好、对自己过去经历很自豪”的老人换成了更普通的老百姓。

    如今帮老年人代写回忆录已经成了一种产业,包括赵宇希在内的很多从业者在工作中逐渐发现,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们由最初的想赚钱转变到被老人们的故事吸引,因为很多老一辈经历过难以想象的时代巨变。

    01从赚钱到倾听

    有媒体对代写老年人回忆录的从业者进行了采访,今年3月份才入行的雷根,在工作中感受到了老年人不一样的一面。 他当时在找副业,无意中发现给老年人写回忆录能赚钱。 已经入行的业内人士认为这行业门槛低,只要会叙事,多写几篇练练手就能驾驭了,哪怕照葫芦画瓢也能写个像样的文本出来,“初中毕业都能月入2万”。在这半年以来,雷根已经为3位70岁以上的老人写过回忆录了。 最初,他只是想靠这个副业赚点小钱,但随着陆续接触了不同的老人,雷根开始感叹于他们所经历的一个个出人意料的故事。 他发现他所面对的老人中,有的人经历过跟狗抢饭吃的日子,有的人曾经踩着战友的尸体奋战,有的人曾经当过刑警抓过走私头目……这些只能在电视剧上看到的情景,居然可以如此高密度地散布在自己身边。 “中国65岁到90岁的老人,一生经历的历史变化是惊人的。这批人去世后,80后、90后的回忆录肯定没那么好看了。” 《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止到2023年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将近2.97亿。

    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提到,中国老年人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有抑郁状态,报告还提出一条建议:子女往往是他们的重要情感倾诉对象,子女的情感支持越多,老人的自尊水平越高。 老人找人代写回忆录,除了有人经历过辉煌的一生,更多的其实只是想花钱找人聊聊这些事,并不想出版卖钱。 过去的日子太苦了,很多老人想讲出来,但又觉得只会徒增子女的担忧,所以很难开口,很简单的一个愿望,但往往在家庭里难以实现。 @蒙蒙光(时空旅行者)在自己的账号上连载着父亲的回忆录,他自嘲:“我这个采访过几千人的老记者,一个写过几百万铅字的撰稿人,写个几万字的回忆录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哪知世界从此不同。”

    图源:@蒙蒙光(时光旅行者)

    在他以前的视角中,父亲只是个县城小干部,如今写父亲的回忆录像是隔着玻璃看比赛,从头看父亲的一生,发觉父亲曾经是一个孤苦伶仃快饿死的小男孩。 在那段自己完全不知道的岁月里,父亲过得实在太苦了,他在书写的过程中,仿佛陪着父亲重新长大了一次,对父亲成长中的每一丝进步都有呐喊加油的冲动。 长期做护工培训的丁龙龙和很多失能老人聊过天,发现他们都有很强的倾诉欲。 他们想通过写回忆录的方式把故事留给后代,那些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开口的话通过回忆录得到了沟通。 老年人不愿和家人谈起过往还有一个原因,有很多老人觉得那会儿大家都过那样的日子,自己也没什么特别的。 但时代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他们人生改变的方向和时代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阿瑾在高二的时候,妈妈给了她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外公退休后写的回忆录,那时候她仿佛第一次认识外公。 外公出生在1939年,他经历过村子被日本人入侵和“三光“政策,他的爷爷奶奶经历过酷刑,被折磨得没什么人样,他的二叔是红军战士,三叔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他们俩都没有再回来……

    阿瑾外公的回忆录图源:微信公众号@一条

    阿瑾说:“我们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了解那个年代,觉得非常遥远,但是看到它们就发生在我的家族里面,甚至具体到某一个亲人身上的时候,才觉得这一切如此真实。” 和阿瑾相同的,有一群00后也感受到相同的震撼,他们在2022年就开始免费成为老人的“记忆收纳师”,通过聊天把记忆整理成册送给上千位老年人。 两代人之间的接触,打破了年轻人想象中老年人枯燥无味的形象,反而每次聊天都是一次换个角度感知世界的机会: “我们在历史书上学的东西只是一句话,一个节点,但是跟老人聊过才知道,这件事情对普通人的影响是什么,历史在生活中得到了印证。” 我们和上一代中间有着巨大的理解偏差。

    2000年以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奥成功、中国科技开始走向国际……我们这一代感动于世界翻天覆地变化,我们身上有着“千禧一代”的独特印记,但我们却忘了,老一辈的人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时代印记。

    02我们是历史碎片

    即使处在同一个时代,每个人也拥有独属于自己的视角,过着独一无二的人生。 今年最受瞩目的国产纪录片《里斯本丸号沉没》,就是通过幸存者老人的口述记忆以及一些残留的日记和语音资料,来揭开了一场被埋没了82年的历史,也找到了沉睡在海底的800多名年轻人。

    图源:《里斯本丸号沉没》预告片

    影片中,导演在和死神赛跑,每迟一段时间,那段历史的证人就会少几个。 大多数英军幸存者以及救人的中国渔民已经过世,由他们的后代诉说了这段沉痛的过往:

    “我爷爷说渔民给他番薯汤,是他几个月以来吃到的第一顿像样的饭。““父亲在战俘营干活时,因为偷了一小罐食用油,被日本兵打到耳膜穿孔。”“我公公都不知道自己来回了多少趟,一共救了多少人。他和其他渔民一直坚持到没能在海上发现人了,才结束救援的。”“更多救不到的人,成了父亲一辈子的遗憾。”……

    普通人的故事被看见是极其必要的,这让我们记住时代下的每个人,也可以让已经许多已经高龄的幸存者后代,透过大银幕再看到祖辈的故事,感受到不被遗忘的力量。

    英军幸存者丹尼斯·莫利的女儿丹尼斯·维尼她今年已经75岁高龄了

    中国渔民奋力救起上百名英军的故事,除了亲身经历的东极岛的渔民知道,就再没有机会传播给更多的中国人听,这是一件憾事。

    导演方励说:“我就是刻意的要让世人看到……因这一群中国人被他们先辈的事迹所打动,他们觉得有自己的历史职责,这是一个传承。” 很多人都感动于《泰坦尼克号》跨越阶层的爱情,但实际上它却是一次比里斯本丸号伤亡更惨重的灾难。 遇难人数达到了1500人,而船上曾经幸存过6个中国人,但因为西方不友好的舆论,他们就像一缕烟,轻飘飘地消失在这段历史中了。 2020年上映的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还给世界迟到了一个世纪的真相。

    图源:《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海报

    有个曾经趴在木板上求生的中国人叫方荣山,他从未和儿子说过自己的经历,只是模糊地说过,自己曾坐过一艘大船,撞上冰山,他抓住残骸才活下来…… 其实他就是女主角Rose抓住木板存活的经典片段的原型。而且经过调查,中国人曾加入到救援队伍,完全扭转了100多年前“船上的中国人贪生怕死”的错误舆论。

    一段经历就是一份证据,就是拼出历史原样的一块拼图。 纳粹屠杀了将近600万犹太人,南京大屠杀同样也是一场泯灭人性的杀戮,但前者在西方国家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后者在1997年之前却鲜有人知,许多图书馆也查不到相关文献。 一位叫张纯如的美籍华裔女性,就在这一年出版了第一部《南京大屠杀》全英作品,填补了西方了解这段历史的空白。

    张纯如和她的作品《TheRapeofNanking》

    “我必须要写这本书,我没有别的选择。” 命运的齿轮或许在很多年前就开始转动了,她的外婆曾经在南京大屠杀前夕坐上最后一艘船离开了,幸运躲过这场杀戮,而她则在多年后循着根找来了。 93岁的夏淑琴是张纯如采访的第二个幸存老人,她说大屠杀时自己只有8岁,身上挨了3刀,一家7口人除了她和4岁的妹妹全部被杀,因为流泪过多,她的眼睛落下了眼疾。 夏淑琴带着采访团队去看了当时遇难的家,她指着一扇雕花窗户说:“这还是当年的窗户。”

    夏淑琴(左二)和张纯如(左三)合影图源:《新华日报》

    身上的伤疤、8岁时的雕花窗户……时空好像在这一刻重叠了,那些灾难是过去了,人也过上了好日子,可那些时代的痕迹,不该被遗忘,它们会带给我们看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我们明白,原来,人就是历史本身。 有人说张纯如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了世界,但并不完全是,每一个亲历者都是这本书的作者,都是把顽强精神传递给后辈的火炬手。03

    没有我们就没有历史

    能留在历史书上的伟人只是少数人,在那些人背后,是千千万万的人民,时代巨变带来的影响实实在在地落在了每个人的肩上。 在距今这10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立和新时代的开创。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或许就像一粒沙,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没有这些沙,历史也无法向前流动。 2019年,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了“走访百岁老人,感悟奋进祖国”社会实践活动,这些老人普通得像我们的邻居,是在文献和课本里从没出现过的故事。

    根据这次活动出版的图书《100个百岁老人的传奇》

    陈中才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上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初中毕业后他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无论是灾荒还是炮火,他坚持不让学校关门,直到一百多岁了,他还在开办自己的健康知识讲堂。 徐贵娥奶奶,经历过日本扫荡、走西口,在35岁自学接产技术,担起了6个村里产妇接生的责任,近40年间接生了2000多名新生儿。

    105岁的董茂锐,60年代的大饥荒迫使他明白要寻找新的出路,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他就跳上火车,去300公里外的玉林,批发衣服回到家乡做买卖。

    “那时候很少有人经商,我坚持做了很多年,终于过上了舒适的日子。”

    他手上一直戴着妻子花了2000块钱买的一块金表,他总说:“不要害怕改变。”

    他们是老师、医生、商人……史书里不会记载这些故事,但历史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每个人的人生。

    这些没被系统记录下来的故事里,有一群人真的没有名字:张氏、周孙氏、贾氏、孙唐氏……

    这群人中的大多数都是女性,因为在过去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很有限,不能上私塾学识字,必须裹小脚,甚至被卖作人妻,遭受丈夫的打骂,忍受饥荒、贫穷和战乱,再辛辛苦苦地把下一代拉扯长大。

    还有一批人,他们远离了故土,家人也找不到他们。

    民国时期,政治动荡,很多人为了改善家人生活,不少来自福建、广东等地的中国人会选择下南洋谋生。

    黄盈芳的爷爷就是其中一员,爷爷这一走就离别了40年。

    20世纪30年代末,年幼的爷爷背起行囊踏上了下南洋之路。

    他在新加坡当过“咖啡仔”,又辗转在马来西亚的码头当过搬运工,后来因为当时的政策无法回国,故乡也就成了远方。

    爷爷在马来西亚安家落户,有缘认识了奶奶,两个人在1953年迎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这时候新中国才成立4年。

    夫妻俩在南洋开始过起了日子,爷爷找了几个工人盖了一间小屋当作家,他在码头扛包,还在家种水果贩卖,奶奶每天卖米粉咖喱、帮别人洗衣服、带小孩。一家人为了生计几乎什么营生都干过,但从没忘记中国的家。

    直到1974年,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萨访华,正式打开了中马两国建交的一扇门,爷爷才终于踏上返乡的路,回家看看自己年迈的母亲,而这一次距离他上次见到妈妈已经过了至少40年了。 黄盈芳的爷爷

    她的爷爷是幸运的,有更多的人下了南洋就没有机会再回家,他们的故事对家人来说或许至今仍旧是一个谜。 时代经过浓缩后,或许用短短几行文字就能概括了,很多时候只留下了王侯将相朝代更换的关键节点,但实际中的生活会有街边的生意人、读书的学生、打杂的跑堂等形形色色的成百上千张面孔。 90多岁的伍福宁还记得1945年8月15日,他当时还是上海岭南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那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从学校可以看到南京路上日本战俘整队撤离,被路边群众掷西瓜皮、谩骂解气。” “一会儿,自贡街头巷尾狂欢的高潮出现,锣鼓声、鞭炮声、火铳声……一切可以敲打的响器包括面盆,统统敲响……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纷纷上街游行,一直到次日黎明。”96岁的《新民报》前编辑张林岚回忆那时候的景象。 民间的回忆,就像国家的一根根血脉,时代变了,没有人会被饿死了,新科技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但这些话语和记忆,却可以带领我们,重新站到那一年的那个街口,感受一次时代与个人强烈的共振。 80岁出书的杨本芬第一本作品《秋园》就讲了她的妈妈——一个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普通的一位妈妈,把碎了的人生粘了一遍又一遍,内心的世界从未坍塌过,她感受到母亲传给她的火苗。 她在书的序言写道:  “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

    历史从来都不是王侯将相、英雄豪杰的专属纪念册,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名字。参考资料:

    1.凤凰网:老年人沉迷代写回忆录,每本1万元起步2.北京晚报:一群“00后”寻访22省记录下100位老人的百年人生3.《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4.有戏:专访|《里斯本丸沉没》导演方励:我抢到了历史5.私家历史:大学生写家史︱我的阿公:上世纪华人的南洋故事6.一条:第一批给父母写回忆录的年轻人7.新华日报:让世界看见南京1937丨紫金草记忆,张纯如的“相遇” 8.《我的1945——抗战胜利回忆录》《抗战胜利·民间影像特辑》发布座谈会9.扬子晚报:了不起!#00后开始给70后写回忆录了#10.中科院心理所: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蓝皮书发布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