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新东方家庭教育|最打击孩子的说话方式,它排第一,90%的家长中招!看完抓紧改……

2024-11-19 18:04

来源:新媒体

作者:

  新东方家庭教育|最打击孩子的说话方式,它排第一,90%的家长中招!看完抓紧改……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前几天,参加社区举办的育儿交流会。

    邻居张姐的分享,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很注重孩子的管教,可小孩性子倔,总把她的话当耳旁风。

    有一次,见孩子作业没写就在那玩游戏,她便忍不住问:“就这么心安理得?”

    孩子一听,小脸“刷”一下红了,张姐心想:“看来这招管用。”

    之后,她便经常这样反问:

    “书都要我给你找,我是你保姆吗?”

    “考试拿了几分没数吗?”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然而,渐渐地,这办法失灵了。

    孩子一听就发火,之后便像泄了气的皮球,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来。

    听到这我叹了口气,也忍不住反问她:“你这么说话,孩子不难受吗?”

    张姐听后,十分自责,也觉得自己不对。

    生活中,“习惯性反问”是太多矛盾的导火索。

    把握不好说话的语气,任何沟通都起不到作用。

    逼疯孩子的,不是学习

    而是你这么说话

    上周末,去朋友丽丽家做客。

    一进门,就感觉到浓浓的火药味。

    小姑娘本来和妈妈说好去兴趣班,可临时变卦想和同学去图书馆。

    丽丽一听立马火了,冲着女儿一顿教训:

    “你怎么说话不算数?不怕耽误功课吗?”

    孩子慌忙辩解,可就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急得自己大哭起来,当场崩溃。

    孩子表达能力不够完善,面对突如其来的质问,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

    不像大人,可以据理力争,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默默咽下委屈。

    我知道,父母们也不是有意拿话噎人,之所以如此,大抵出于以下原因。

    第一,借反问表达自己的态度

    比如,当我们说“学习是给我学的”,其实想表达的是,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比如,当我们说“你自己没长眼吗”,也是急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背后的“好意”,全因挑剔的语气变成了“隐形攻击”。

    第二,自己状态本就糟糕

    累了一天了,再面对孩子的各种“不配合”,不免心情烦躁。

    原本能好好说话的,一开口就成了质疑、挖苦、讽刺。

    我们没做好情绪管理,也牺牲了孩子的感受。

    其实想想,每次我们反问孩子的时候,自己的状态也挺糟糕。

    结果就是,反问不是“问”,而成了一种“情绪释放”。

    第三,展现权威与优越

    这种情况虽然少,但也是存在的。

    比如,孩子兴高采烈地问你有没有看过这本书。

    你说:“啊?这本书这么出名,你竟然没看过?”

    再比如,孩子小心翼翼地请你解决一个问题。

    你说:“要是和你一样什么都问别人,就别在社会上混了!”

    当我们抬高自己的同时,也就无形中贬低了孩子。

    无论你初心如何,“反问”都是一种不友善的谈话方式。

    面对父母的“夹枪带棒”,年幼的孩子就很容易崩溃。

    每一次反问

    都是对孩子心灵的一次撞击

    美国心理学教授塞德兹博士说过:

    “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样,小时候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习惯性反问,表面看容易激怒孩子,更深层的影响,还在孩子的性格和心灵上。

    为什么有的孩子做事唯唯诺诺不自信,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后习惯看别人脸色。

    这背后的原因,与家庭的沟通模式不无关系。

    有位博主,分享过自己的真实故事。

    小时候,她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她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画的一幅画给妈妈看。

    妈妈随便看了一眼,就问:“你这画的都是什么呀?”

    她感到很失落,也开始怀疑自己,就渐渐失去了画画的兴趣。

    等长大后,每当碰上新事物,认识新朋友,她都会想起妈妈的那句反问,变得惶惶不安。

    因为童年的经历,这位博主错失了太多人生中的美好。

    有一项心理研究,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调查。

    结果发现:在家里经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概率最大。

    25.7%的孩子“自卑、抑郁”,22.1%的孩子“冷酷、残忍”,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也就是说,被语言暴力伤害过的孩子,出现过激行为的概率非常高。

    尤其是“否定+贬低”的反问,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到成年。

    首当其冲的,是孩子的自信被摧毁。

    当孩子向父母展示成果时,父母却反问:“什么乱七八糟的?”

    任是谁被这么一问,热情也会被瞬间浇灭,自信心碎了一地。

    而紧随其后的,就是焦虑、恐慌、内耗。

    久而久之,孩子的能量被消耗,生命力也枯萎于无形之中。

    微博上有个热门问答:说话时,最令人反感的是什么?

    数百条回复中,排在第一的,正是反问语气。

    对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而言,反问不单单是令人反感那么简单。

    每一次反问,都是对孩子心灵的一次撞击。

    父母的语气中

    藏着孩子的未来

    读高中时,我萌生了写作的冲动。

    一天心血来潮,就模仿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了篇小小说。

    自我感觉不错,就拿给父亲看。

    父亲还没接过稿子,就问:“你这么有时间?”

    他随手翻了几页,竟然笑了出来,说道:“一看就是编的,你自己也觉得没问题吗?”

    那一刻,我感觉特别丢人,一把夺过稿子,撕了个粉碎,回屋里哭了很久。

    如今,我已到不惑之年,再想起这件事,还是委屈得不行。

    前两天下班,路口等红绿灯时,旁边是一对母女。

    小女孩儿低着头走路,没注意到红灯,一脚踏了出去。

    正赶上一辆车疾驰而过,差点把她撞倒。

    妈妈急得一把拉住孩子,劈头盖脸地斥责:“不长眼睛吗?不知道看灯啊?”

    孩子本就吓坏了,一听这话,更是委屈得哇哇大哭。

    我理解这位妈妈是关心则乱,但口不择言同样是对孩子的伤害。

    著名漫画家几米,曾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说: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至少伤痕是看得见的,而责骂带来的伤口则是无形的。”

    如果你真得爱孩子,就要学会柔和地说话。

    首先,要学着“陈述事实+表达期待”。

    “你没长眼啊”替换成“好好看路,注意安全,下次可别这样了”;

    “这题都不会做”改成“这道题对你来说不难,再仔细点肯定没问题”;

    抛开情绪化地反问,孩子就不会被推到我们的对立面。

    客观叙述,理性表达,善意提醒,孩子自然会敞开心扉。

    再有,千万别翻旧账,拿过去说事。

    很多时候,我们的反问句,还牵扯着很多前因。

    “这事我没说过吗?你怎么总是这样?臭毛病改不了吗?”

    你以为如此,孩子就会“长记性”,但事实往往相反。

    所以,别翻旧账,和孩子一起往前看。

    “妈妈相信你,这次会改变,也相信,你会越来越棒。”

    最重要的一点,重视孩子的感受。

    没有人喜欢被挖苦,寻求认可与赞同是人的天性。

    当你开始关注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反问的话就不会轻易说出口。

    退一万步讲,如果父母就是改不了这种“习惯性反问”,作为孩子,也要有自己的对策。

    不要忙着辩解,而是平复一下情绪,冷静客观地说出自己的情况。

    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清晰,思路顺畅,而后再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让我回到高中的那一刻,我会对父亲说:

    “我觉得自己写得很棒,也很沉浸写作的过程。你可以给我一点意见,但请不要否定我。”

    我还会说:“你刚才的反问和嘲笑,令我很难过,我希望你能多给我一些鼓励。”

    《关键对话》一书中写道:

    “大部分影响生活的事情,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都是沟通不善而导致的。”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做出改变,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跨不过的鸿沟。

    写在最后

    家人的语气中,藏着彼此的未来。

    父母的嘴,会“说”出孩子的一生。

    所以,能肯定就别否定,能鼓励就别打压,能陈述就别反问。

    父母最顶级的自律,就是和孩子好好说话。

    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时光。

    愿我们与孩子的这段时光,都能成为彼此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