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放飞让孩子玩了一段时间手机,我才明白,马斯克为什么要说出这些警告!

2024-08-21 14:29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

  放飞让孩子玩了一段时间手机,我才明白,马斯克为什么要说出这些警告!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东方家庭教育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看到自媒体博主@王左中右的分析,十分有趣:

    春秋时期的教育压力在老师,   都在卷自我修养;

    战国时期的教育压力在家庭,开始卷环境,所以有了类似“孟母三迁”的典故;

    宋朝,大家回过味了,子不教,可能是父之过,压力瞬间给到了爸爸;

    明清,爸爸们卷到飞起,有了各种家书、鉴略传世;

    而现代,是全家一起卷。

    卷的成本大了,副作用就来了,一切影响教育成果的娱乐方式,开始被划为“魑魅魍魉”。

    尤其是玩手机,更是现代很多父母的“心头大患”。

    有人认为,玩手机,尤其刷短视频、玩游戏等,容易让孩子沉迷低级快乐,影响专注力,失去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变“废”;

    也有人认为,信息时代,不能限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而且越限制越诱惑,反而会加重孩子想玩手机的欲望。

    手机只是一个信息工具,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归根究底,真正要解决的,是孩子是否沉迷的问题。

    但这恰恰也是最难的地方。直到我陪女儿玩了7天手机后,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女儿刚放假那会儿,本着要做一个开明妈妈的初心,我俩进行了一场亲切友好的会谈:

    “妈妈,我放假了。”

    “嗯。”

    “假期要劳逸结合,才能在开学后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嗯。”

    “那个,我的意思是……放假了,我每天是不是可以玩会手机?”

    “……”

    “我每天只玩两个小时,保证写完当天作业后才玩,时间到,就关掉,睡得早,不充钱还不沉迷……哈哈,妈妈,你不觉得挺押韵吗?”

    “……”

    “妈妈,你为啥不笑?是你生性就不爱笑吗?”

    看着女儿欠扁的脸,我一遍遍暗示自己要做个慈母,最后和她达成了玩手机时间,玩手机内容等一系列不太平等条例的非友好协议。

    其实,熊孩子不知道的是,不用她说,我原本也打算假期让她玩手机放松下,毕竟太限制孩子也不好,不如信任她一些。而且,我也打算全程陪她,找到引导她不沉迷其中的方法。

    只是,我高估了她的自制力,低估了手机的上瘾力。

    一开始,我和女儿玩手机都很节制。

    我只在晚上吃完饭玩一会儿,她是早上写作业,下午自由安排,晚上玩手机。

    可过了几天,事态的发展已经完全不受控制。

    先是我们玩手机的时间都越来越晚,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要做个好榜样,只等她睡着后,才偷偷跑回自己卧室玩。

    结果上厕所一开门,我俩都拿个手机,微弱的光映出两张幽幽的脸,差点把彼此吓半死。

    再往后,为了应付我的突击检查,她直接把卧室门反锁了。

    而且早上也越起越晚,直接影响了她上午写作业的效率。

    我偷偷观察过,只要晚上玩手机睡得晚的时候,早上看她写作业,就很难专心,基本写一会儿就要跑去上个厕所,当然,上厕所那就得必须带个手机,腿不麻不出来。

    最让我生气的是,之前说每天只是晚上玩,可现在一到下午,她就开始找各种借口不出门,不出门了,就开始刷手机。

    刚开始,我也苦口婆心地和她聊过几次,因为我们的亲子关系基础不错,女儿还比较听我的。

    可时间一长,就不行了。

    说得一多,我的耐心也被耗光了,沟通变成了指责,尤其是看她糊弄着写完了作业,兴趣班也不去,瘫那里一脸呆滞地玩手机,更是火冒三丈。

    最让人生气的是,为了玩手机,她开始频繁撒谎、发脾气。

    其实,我特别理解她,大人都拒绝不了手机的诱惑,更何况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孩子。

    但因为我当老师时,亲眼看过很多被玩手机影响到学习的孩子,所以很担心这是个坏的开始。

    这时,我想起《变形计》中的男孩高占喜。

    他被交换到城市后,接触到了电子游戏,很快便沉迷进去,之前那个朴实勤快的孩子也消失不见。

    但远在深山的父亲,一通生病的电话唤醒了他,才把他拉回到了现实:“我的麦子熟了,我的梦该醒了。”

    于是,我先循循善诱,和女儿吃饭的时候,假装无意地透露自己工作艰辛,再把原因一点点引到当年学生时代玩游戏导致了没好好学习上。

    不说还好,我一说,女儿可就精神了。

    “妈妈,你那时候玩的啥游戏?好玩吗?你玩得咋样?要不你带我玩下呗?”

    克制住想要一脚踹飞她的心后,我继续想办法。

    很多教育专家不都说了吗,孩子沉迷手机,可能是父母的陪伴不够。

    之前网上有个36岁的妈妈,为了不让儿子待家里打游戏,愤而带娃骑行700多公里,不仅陪伴足了,母子俩的健康也都有了。

    图片

    可我回头看看自己养膘一年的身材,再想想山高路远,大热天的,就好好休息吧,干嘛非要想不开。

    出不了门,在家也一样。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饱蘸母爱,打着培养孩子健康的假期生活方式(替天行道)的陪伴开始了。

    嗯,我又失败了!

    我放下手机,盯着女儿陪了一天,正母爱泛滥陪得起劲呢,女儿不愿意了:

    “妈妈,你这么一直盯着我,我心里发毛!”

    噫嘘唏,难乎哀哉,老母亲真的做不到。

    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在我以零花钱为威胁,命令女儿交出手机,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后,女儿看了我一眼,关上门,发了条信息:

    “姥,实在不行,你叫我妈回家陪你吧……”

    软硬不吃,老母亲心里实在发慌,只能刷刷手机缓解情绪。

    一打开手机,算法就给我推荐了很多沉迷手机危害的文章。

    虽然都是些老生常谈,但看到有篇文章标题写马斯克关于孩子玩手机的警告,忍不住点了进去:

    看短视频容易激活大脑成瘾行为,导致记忆力和专注力受损。

    对!

    算法推荐我们观看喜欢的视频,越看越上瘾,就会花更多时间玩手机。

    对!

    大脑适应了手机的强多巴胺刺激后,容易抑郁和焦虑。

    对!

    使用智能手机时间过长,儿童发育中的大脑会萎缩。

    对!

    我一边心有余悸地感慨着:“这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大脑被碎片化信息充斥,神经不断被高强度刺激,还真是可怕!”

    一边不知不觉间,两小时已经过去了,女儿出来,站到我面前,拿着手机:

    “妈,我要告发你不以身作则!”

    图片

    图片

    在深刻地反省自我后,我发现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真相:不想沉迷手机,太难了。

    而且我们的思维早已被手机中的内容影响。

    就像我在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这个问题时,下意识会求助手机,而不是分析孩子表象问题背后真正存在的原因。

    包括在搜解决方法时,也会首选点开那些类似“一分钟教你解决孩子沉迷手机问题”、“3句话让你的孩子不再碰手机”这种标题的内容。

    我们已经太习惯这种快速解决问题,一分为二给出结论的伪高效率节奏了。

    孩子,也一样。

    这才是沉迷手机真正带给孩子的伤害,也是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唯一方法。

    其实,允许孩子适度玩,又要防止他们沉迷,虽然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在和女儿斗智斗勇的这几天,我也有了一点经验,在综合了其他父母的方法后,摸索出了一点方法。

    图片

    图片

    1、给孩子一些能静下来的时间

    短视频、网络游戏,最大的问题是太快了,快到无法让人静下来思考。

    但学习又恰恰是最需要花大量时间静下来专注,静下来思考,静下来一点点开悟的过程。

    找到问题的关键后,我开始借用一些经验,着手给女儿培养静下来的习惯:

    第一、阅读

    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能培养孩子静下来的习惯。

    我先带她找了一些适合阅读的环境,比如把阅读的地点直接放到图书馆的自习室,让她被动静下来。

    但给孩子选书籍类型时,建议先从兴趣入手,循序渐进培养孩子长时间阅读的习惯。

    第二、兴趣爱好

    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我们在从事喜欢、有挑战、且擅长的事时,比如打球、舞蹈、乐器等,容易体验到全神贯注、忘我的心流状态。

    但因为心流会产生上瘾性,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从一些正向积极的兴趣活动中,经历心流体验。

    转移注意力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产生新的兴趣。

    当孩子发现了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不用催,都会放下手机主动去做。

    2、合理安排学习的“拉伸区”

    《认知觉醒》中提到,我们在安排学习计划时,应该让自己时刻处在舒适区和困难区中间的拉伸区。

    处于困难区,难度太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处于舒适区,难度太小,容易变成低质量勤奋。

    只有处在中间的拉伸区,有点困难,但努努力就可以完成,才能既有挑战感,又有成就感。

    说白了,当期望大于欲望,又没有耐心做支撑,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被焦虑主宰,就会想要逃避。这个时候,自然会首选让自己大脑更轻松的即时快乐。

    3、陪伴,是为了一起成长

    有父母咨询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孩子好好学习时,一位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至少,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

    父母喜欢看书,就坐到孩子旁边看书,不想看书,散散步,锻炼身体,做做其他事也好。

    你要让孩子看到,你在和他一起成长。

    最好的陪伴,不是监督,是让孩子意识到,你在陪他一起变更好。

    有人说,当父母,太难了,要把自己活成六边形战士。

    其实不然,当父母真正难的,是我们要为他们做好托底。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底色,养育出什么样未来的孩子。

    哪有那么多天生自律的孩子,背后无非是父母一遍遍付出着无数枯燥且重复地引导。

    我的故事,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在养育路上不断前行的父母们一些参考。

    也希望在我们不断科学、正向、积极地引导下,让孩子的未来,有能力实现他们人生的最大价值。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