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双减落地两年后,这3种家长才能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

2023-11-24 11:13

来源:新媒体

作者:

  双减落地两年后,这3种家长才能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来源:第十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

  演讲嘉宾: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演讲实录:

家庭教育的“变”与“未变”

  各位朋友、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再次参加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我上一次参加是2014年,第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现在九年过去了,整个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ChatGPT出现,人工智能时代的出现。这个变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包括学习方式的挑战,以及未来职业、社会形态的变化。今天我们主要来谈教育自身的几个变化:

  一是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

  2022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按照现在的人口出生情况来看,到2038年,中国的大学学位数超过出生人口数。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会达到100%。到2041年,中国的大 学 大 概有1/4的招生计划完不成,这是个巨大的变化,我们快速地从大众化走向了普及化。这是第一个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是我们面临教育政策的变化。

  我们双减政策的出台,其实是要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之前的状态是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学生压力大、学习时间长,家长焦虑等等,“双减”实际是为了回应这些问题的。

  减负从2000年就开始了,但是以前的减负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2020年有个很重要的词叫“内卷”,2021年开始“双减”,“双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既减轻学生校内学习的负担,又减轻学生校外培训的负担,以此来真正构建一个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双减”的变化。

  三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今天谈家庭教育,之前已经颁布了《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希望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让家长学会带娃,履行自己的教育和监护职责,同时科学育儿。

  以上是我们面临的外部变化。十年来,应该说这些变化是希望改变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希望家长:

  第一,缓解焦虑。以前上大学很难,现在上大学容易了。在2023年高考人数是1291万,大家觉得人数特别多,但是高考竞争其实并没有变得激烈,很多的社会舆论,特别关注高考的难度,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难易还是按学生分数来选拔,我们在2023年,包括之前高等教育的平均录取率达到90%。今天我们讨论普职分流、普职比,其实普职比现在已经是7:3了,或者说有的地方是6.5:3.5,老早不是1:1了。包括中职学生现在想上大学,都可以上大学,要么是高职要么是本科,我们希望缓解家长的焦虑,让家长形成更好的心态来对待孩子。

  第二,我们希望让家长关注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在的整个教育属于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来成就孩子的分数。以至于教育部出台了很多认为不应该出台的文件,比如加强学生的五项管理,包括睡眠管理、作业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手机管理。这些管理都要教育部出台,如果教育部不干,学校也不干,那连孩子的睡眠时间都无法保障。

  我们对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能够保证每天睡8个小时的孩子几乎没有,有的孩子睡眠时间是5个小时。所谓减轻孩子的压力负担,让孩子有钝感力等等全是空谈,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因此我们希望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我们特别希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共同为孩子营造让他们真正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空间。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每次开会的目的。但结果呢,我们发现家长更加焦虑,社会更加功利,而且整个社会的舆论生态也更复杂。

  本来我们希望缓解焦虑,但“双减“措施已经过去两年了,最近我们得到不同的调查数据,有的调查数据显示双减非常成功,已经有90%以上的满意度,而这种调查是怎么来的呢?是通过教育局下发的。我们问学生,学生会问我们,你是想听真话还是假话?我说要听真实的。他说,你说的是假的,因为我们向老师说我们没有减负,我们的负担很重,老师说不对,已经减负了。

  有一位教育局的领导到一个学校考察,亲切地问孩子们,“双减”之后怎么样?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的负担没有了,作业也没有了,领导非常欣慰。

  但是我们进一步民间调查发现,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双减”之后孩子的焦虑、家长的焦虑丝毫没有缓解。为什么?我们的培训变成了暗战,公开的培训变成了地下隐形的变异学科培训。现在对培训机构是举报和反举报,所谓举报和反举报,包括学校里如果补课有家长举报,还有家长举报学校不补课。这里都反映出大家的焦虑感。

  再一个是,我们知道焦虑来源在什么地方,但是没有办法解决,而没有办法解决的原因是来自于我们自己。比如我们21世纪研究院,长期以来就关注中国的高考改革,我们一直希望推进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关注学生除分数之外的其他重要素养,同时破除学校的等级化,加强职业教育,取消把学校等级化的教育工程、教育计划。

  但是,在推进这样的改革时,几乎全体家长站出来反对。我们家长认为分数还是最重要的,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担心引入了其他评价体系导致不公平。现在说要破除唯学历论、破除唯名校论,结果又有些家长站出来说破除这些,那我们家长让孩子读好大学干什么。而且现在北大、清华这些毕业生成为了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愿意去破除。甚至有学生认为北大清华的学生如果得到了一个不好的职位,还要抗议说这不符合中国的学历制度。

  因此,这样一来我们就陷入了功利的环境中,一方面制造学生焦虑的是分数、升学,而另外一方面在推进改革的时候又不愿意(改变)。所以,大家就在这个地方纠缠,既受苦又受累。现在整个社会的功利情绪反过来又绑架了改革,而不改革又让我们更加焦虑,就形成恶性循环。今天我们陷入了一个复杂的舆论场,每个人的观点都很多、很复杂。

  我们跟学生减负,但是学校里根本不这样讲。比如,我假期到高中学校去调查,我问高中学校学生,你们假期里放假了没有?放了几天假?问他们有没有补课?他们说,你怎么问我们补课呢,我们根本就没有放假。我说,是不是高三没放假?他说,你太不了解我们了,高一、高二也都一样。

  最近还有人提议,由于治理了校外学科的培训机构,今后我们要大力鼓励学校全部补课。甚至家长不断要求学校增加课后服务保障,最好双休日也不要放假,就在学校里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

  这样一来,我们教育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虽然我们呼吁要推进教育改革,但是教育没有完全改革,外部环境没有太多变化的情况之下,我们家长自己要调整。因为最终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幸福还是靠我们自己。

家庭教育的“过”与“失”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我说有几个“过”:

  一是过度教育。

  在学业上我们是过度教育。对于过度教育,现在很多人有不同的概念,包括国家层面也是一样。

  最近有个调查,让我大吃一惊,说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未来有80%都要读研究生,这是个很恐怖的数据。如果按照我们家长的期待,80%的孩子都读研究生的话,请问社会上很多技能性工作谁来从事?最后的必然结果就是,所有的保安、所有的门卫都是研究生学历。

  如果不是这样干,我们只有10%的孩子读研究生。因为现在招生人数是120万,去年就有474万的学生考研。就算120万学生,放在未来增加到200万,能读研究生的学生是10%-20%,还有60%的学生无法实现自己读研究生的梦想。请问他们的成长目标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会不会成为问题,他就是一直认为自己不幸福,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学业发展目标,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还有我们整个家庭教育,在过度关注学业之后,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我们要求“幼儿园去小学化”,结果去不了。以前“幼儿园去小学化”遭遇了什么?幼升小的阻力,遭遇小学“没有零起点教学”的阻力,遭遇校外培训机构的阻力。双减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能进行6岁以下的学科培训,我们取消了幼升小、小升初,要求公平,摇号入学,我们要求小学“零起点教学”,但是我们依然没有去小学化。原因是什么?

  你问6岁以下的孩子,你会多少唐诗?2+2等于多少?2+2会了之后,10+20等于多少?在我们骨子里,幼儿园要进行小学化的知识教育,这个改不了,我们不知道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所以,以至于超前教学、提前教学比比皆是。

  现在我们发现,“AI+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AI+反教育”。AI在很大程度上是刺激应试,用来精准地 提 分 刷 分。其结果就是,你越刷题,题目越难,题目越难就越要进行超前教学。我们现在很多孩子三年级学完了六年级的课,甚至在初中、高中阶段,初二上完初三的课,高二上完高三的课,并且这已经被大家所接受了,认为不这样干才奇怪。因此,现在过分的焦虑已经形成,千万不要认为我们现在治理了,以后就不焦虑了。

  二是过度监护。

  我们一直强调给孩子自主性,请问有多少家长给孩子自主空间?前不久,上海有个事件,一个4岁的女孩悲剧了,因为父母离开了一点时间。父母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应该批评。

  孩子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千万不要把他放在独立的、陌生的、没有保障的公共环境当中,这是一个方面。

  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很多家长是包办,代替了孩子除学习生活之外的一切,全过程的监护。生活中孩子没有任何的私有空间,现在已经成了大问题。

  过度监护,导致孩子没有自主的学习,没有自主的管理,更没有自我的规划,同时谈不上自主成长。

  其实我们“双减”有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把很多学业负担解放下来,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成长。但是现在发现孩子所有的双休日时间、节假日时间都被家长安排得满满当当,唯独没有自己。

  三是过度纵容。

  虽然家长很关心孩子成才,但除了智育之外,德育、美育、劳育等等,都没有真正地进行很好的教育。由此导致我们在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偏差,现在我们对孩子没有规则教育,到处都是熊孩子。高铁上,有些家长根本不管孩子,最后产生纷争。这其实是最需要我们家长去做的。

  前段时间我到一个学校,校长说,他们学校有两个同学打架。结果把家长叫到学校解决问题,这两个家长在门口又打了起来,都在护犊子,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知识教育上是过度的,但是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上是缺失的,由此导致了孩子既存在身心健康的问题,又存在很多严重的品行方面的缺失。

  而在缺失的方面,具体到家庭教育,有几个点也需要关注:

  一是缺乏温度。

  家庭教育缺乏温度和温暖。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简单粗暴的。比如现在很多家长,从孩子1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跟孩子一起看电子产品,有的家长会用iPad、手机奖励孩子,等孩子出问题之后,又把孩子手机收过来,甚至把孩子手机砸了,由此产生很严重的亲子问题的冲突。这就是放纵,简单的管理。

  另外,虽然现在,学校教育不能变相体罚孩子,家长是反对老师打骂孩子的,这已经形成了共识,这是进步。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我为什么不可以打?因此还有一些家长采取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产生很多悲剧的原因。现在,孩子自杀的现象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据调查80%的孩子自杀跟他原生家庭是有密切关系的,他是不是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再就是恐吓式教育,尤其是现在互联网出来以后,有很多短视频。

  有的短视频特别受到家长追捧,比如孩子不好好读书,家长就把孩子带到工地搬砖,一搬就是5个小时,在阳光爆晒下搬。搬完之后问孩子苦不苦,如果苦的话就去读书。很多家长说这是多么好的教育方式。

  而这个教育方式恰恰是反教育,让孩子漠视劳动,让孩子产生劳动分等级的观念,随之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现在家庭教育是要建立正确的方式,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想要让每个孩子的人生出彩,那就要尊重每个孩子。

  二是缺失尊重。

  以前有个错误的说法,孩子未成年是准公民。其实未成年孩子就是公民,他只是未成年人,不能够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责任。但他是完全有独立人格的人。因此,现在很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尊重孩子,不把他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随之还会建立支配和依附的关系,父母就要去支配孩子,孩子就是被依附的,那我们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这是需要我们改变的。

  三是缺失信任。

  不只是说父母对孩子缺失信任,现在整个社会都对教育缺失信任。缺失信任、缺失尊严是今天中国教育存在的很大问题。由于政府不相信学校,因此我们不给学校自主权,由于学校老师之间没有信任,因此现在举报扩大化,动不动就举报。有的老师开学不到一个月就遭遇了20次举报,举报到现在,大家都想躺平了,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同时亲子关系也没有信任感,结果在没有信任的情况之下,怎么有尊严、怎么有幸福感,幸福感的来源是什么?有个体的人生尊严,才能够实现个体的价值。因此,我们从家庭教育上来说,是有过度的地方,也有缺失的地方,最后怎么办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家庭教育的“为”与“不为”

  我们现在比较追捧哪几类家长呢?

  第一类是教师式家长。

  很多人希望家长扮演教师的角色,甚至有的家庭教育专家也在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但是一定要告诉大家,妈妈就是妈妈,老师就是老师,不要把这两个角色混淆。老师是个职业,他按照职业的伦理进行教学,妈妈是要承担家庭教育的角色,爸爸也要承担家庭教育的角色。

  因此,我们现在存在着把老师变成学校的课外辅导员、课外作业批改员的现象。但由于家长缺乏教育教学方法,有些家长还没有教育教学能力,导致了现在的问题。之前网上说,一个学校布置学生数1万粒米,结果家长觉得这个学校怎么出这种题目,之后全家发动跟孩子一起数米,数了很长时间。还发了个视频说,数学题怎么变成劳动题了?而这个数1万粒米其实是考学生乘法和除法,家长不理解,就在这里参与学校教育教学。

  甚至,随着家长过度介入学生的知识教育,现在学校教育也被家长指手画脚。获得教师资格证的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了,而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家长天天在关注老师怎么教学。这就是非常严重的错位。所以我们不要做教师型家长,要真的回归到家庭教育的本位。

  二是保姆式家长。

  现在很多家长成为学生的保姆,不让孩子从事任何事情。最近大学里发现,有家长到学校送孩子,查看了孩子的生活环境之后,对学校提出质疑。说,你们为什么每个楼层不放一个洗衣机,我的孩子住在6楼,你还要让我的孩子端着衣服到楼下洗衣服,这对我的孩子来说是个摧残。

  现在家长就完全是这样,给孩子创造所有无忧无虑的环境,不管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现在我们有些农村学校都有寄宿条件,但是家长不让孩子住寄宿学校,而是在学校的门口租房子,让孩子到家里来住,给孩子烧饭。他认为对孩子非常负责,但是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是缺失的。

  三是监控式家长。

  以前有的家长翻孩子的笔记、日记本,现在更疯狂。有的机构就是把人工智能用到监控上,人脸识别无处不在,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隐私所在。

  现在,家长还在孩子的手机上装监控软件,跟踪孩子今天浏览了什么样的视频,孩子完全变成了透明人。家长就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眼皮下透明化,没有自己的任何思考,没有自己的任何想法。这些家长没想过,当年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你给女孩子写封情书,结果被父母拿走了,请问你对父母是什么感觉,这样的孩子他有自我的幸福感存在吗?

  所以,很多时候要界定“AI+教育”的边界所在。

  那么,家长要怎么办?

  1、我们要成为自主型家长。

  家长要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空间。我们要鼓励孩子自主发展,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意识到,如果说孩子一直被我们支配,最后孩子是不可能独立成长的,甚至现在有些家长支配到了大学,大学现在已经有了家长会,来关注孩子考研保研的事情,这就忽视了培养孩子自主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成为一个自主型的家长。

  2、我们要成为学习型家长。

  家长一定要自我学习。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自我成长,因此家长应该有终生学习的价值理念。包括《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到,我们要培养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因此要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现在家庭教育指导师就是指导家长怎么样进行家庭教育的。我们一直说家长应该持证上岗,当然这个可能是过度的要求。但是传递一个意识,就是家长要懂得家庭教育,同时家长自身要学习,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的示范。

  3、我们做一个真正的高质量陪伴的家长,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其实孩子的不同阶段是需要家长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更多是照顾;在孩子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家长要以身示范;当孩子更多独立成长的时候,家长就是个旁观者,帮他做参谋。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高质量的陪伴,来促进我们孩子更好的成长,构建和谐的家庭的亲子关系。因为《家庭教育促进法》非常明确地强调,家长最重要的教育,就是“亲自教育、亲子陪伴”。所以陪伴孩子成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实现我们自己的成长,就是家长教育应该追求的。

  我就分享到这个地方,谢谢!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