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李彦宏久违同框(三):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图景展望
2023-11-02 15:40
来源:新媒体
作者:
俞敏洪、李彦宏久违同框(三):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图景展望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节选自第十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
对话嘉宾: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李彦宏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主持人:
张晓楠原央视主持人、新东方直播间CEO
李彦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对人脑发展的启示
张晓楠(主持人):刚才李总说我们与机器对话告诉他提示词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问问两位,在现在这个时代,孩子面临着未来巨大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对他们来说,除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要不断的能够终身成长以外,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注意的?
因为刚才俞老师说孩子的性格和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判断,我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话,他说:Educating the mind without educating the heart is no education at all。可能我们过多的关注于知识,是不是孩子的心灵也是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去关照的?
刚才两位也说,看到很多孩子在压力之下,无论压力是父母给的还是社会给的,孩子甚至都不跟父母讲了,学校老师也没有办法识别,我觉得这是个重大的风险,想听听两位老总怎么看?文心一言有个“心”。
李彦宏:对,有个心。
其实刚才也提到过,我觉得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对他会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环境一定是社会的、人文的,甚至亲情和朋友,这些东西是我觉得人工智能很难替代的。
但是我们这几年研究人工智能也确实发现,人的学习过程和人工智能的学习过程有很多类似之处,人工智能叫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有多少参数,就有点像人的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连接的数量越多,其实就说明这个人或者哺乳动物越聪明,这是先天决定的。可能每个人生下来神经元连接的数目不太一样,所以就决定了先天的资质高还是低。
但是并不是参数最多的大模型就是最厉害的、最聪明的大模型,这个东西还跟什么有关呢?跟他的训练数据有关。训练数据用得越多、选的数据越对,那么大模型越聪明。映射到人的发展上也是一样的,你可能天生下来就是这么多参数,就是这么多神经元和神经元的连接,但是你见的东西、读的内容、见识过的场面不一样,最后会导致你这个人不管是能力也好、还是成就也好,会非常非常不一样。
没有人能够改变自己天生带着的神经元数目,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还会死掉更多的脑细胞。但是,你可以改变的是,到底吃进去多少数据,用多少数据来训练自己的脑子。
为什么我开头说喜欢比较driven的孩子,他是主动的吸收外部数据用来训练自己的脑子,所以脑子就会越用越聪明。
其实说实话,都是很常识的东西,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个在人工智能时代愈发的证明是对的。而今天我们面临的这种环境也使得我们想吸收多少就有多少,这个数据是绝对消耗不完的,未来新数据生产的速度也会比现在要更快。
我觉得后天努力,或者说用来训练的数据,基本上就会决定你这个人未来是什么样的人,和能够走多远。
张晓楠(主持人):或者对于孩子来说,训练的数据可能就是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经历。探索和经历反过来就是你自己的数据系统,然后让你成为更好、更有driven和更有梦想的孩子。
俞敏洪:面向未来,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
俞敏洪:刚才Robin的比喻还是很正确的,人工智能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人工智能本身底层架构系统的正确性,更加重要的是输入的数据到底是否有效。
人工智能架构对输入数据都是错误或者不完整的、偏激的,或者数据自我设定的指数往某个方向发展的,那人工智能出来的数据本身就是偏的、不完整的,那人工智能的数据就没什么用。
其实人也是一样的,人天生在聪明度上是有区别的,就像刚才Robin说的,人的神经元、神经细胞、大脑细胞,天生就会有所不同。这种天生,部分意义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是高还是低。
其实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当我们觉得一个孩子笨的时候,其实他不是本身想笨,是这个孩子确实大脑反应速度天生就相对比较慢一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没有出息。他也许在知识上的反应慢,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的爱好或者能力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行。
所以会看到,有些人学习不行但是打篮球特别好,体育运动特别好;有些人学习上不去,但是艺术细胞特别强,唱歌唱的特别好。你说一个唱歌的非要像李健那样先上清华再去唱歌,那也没有必要,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李健吧。
张晓楠(主持人):大家听过俞老师唱歌吗?
俞敏洪:我是上过北大,但如果让我唱歌的话,中国的唱歌审美能力水平立刻下降了18个层次。
所以每个人天生都有自己的能力,我读过美国一个故事,有个孩子怎么学习都上不去,然后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说,你这孩子学习上不去、讲话句子都是不完整的,这个孩子有什么爱好吗?
家长说,我这个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爷爷奶奶天天种花种草,这个孩子种花种草水平极高。
心理医生说,那你还让他学习干什么,就让他学园艺不就完了。
然后这个孩子就学园艺去了,因为喜欢,后来就创办了美国非常有名的花草园艺公司。
所以,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一样,不要去强求一体化的发展。
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塞到一个模子里去,都要中考和高考成功了才算是成功。而家长唯一成功的指标就是,我的孩子中考有没有上到好的高中、高考有没有上到好的大学。当然这是现状,我不批判不指责。但是我觉得,面向未来的世界,孩子的出路其实远远不止高考一条,还是可以想想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哪一个,这是第一。
第二,学习能力除了天生有一定的区别以外,后天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态度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就像刚才说到输入数据对不对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态度问题。
我觉得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要采取两个最重要的态度,一是以鼓励态度为主。鼓励态度不是说一味地纵容孩子,也不是说这个孩子明明考了零分,你还说考得好,没有几个孩子能考零分,你考零分牛,那这个家长肯定是属于不对的。
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我们家长和老师,有时候有意无意就会把孩子的自尊心和尊严伤得一塌糊涂,家长说孩子笨,老师把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等一系列的。
孩子一旦自尊心被伤害、自我尊严被伤害,孩子的学习动力立刻就没了,最后会产生自暴自弃等的行为。
鼓励孩子最主要还是要看到孩子进步的一面、看到孩子成长的一面。如果一个孩子某一门课考了40分,你把孩子骂一顿是没有用的。我真的是在朋友家里亲自经历过,孩子考试不及格,家长随口就一句话,下次如果不考到90分你不要回来了。
这种可以说是对孩子无理的要求,就像你连泰山还没登上去呢,告诉他明天要不上喜马拉雅山就别回来了,基本就是这种感觉。
正确的鼓励方式是,跟孩子分析考低分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复习、没有预习?还是因为某种其他原因?
其次给孩子定一个他下次能够达到的目标。比如这次考了40分,商量一下下次是不是可以考到50分。如果你考试差距50分那就是巨大的进步,一次进步10分,也就5、6次就进步到90分了。
我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每一次都要让孩子通过努力能够看到希望,这样孩子个性上才不会受到伤害。
第三,我们鼓励孩子不是意味着纵容,而是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比如学习习惯上,孩子一边学习一边看手机,他的专注力当然就培养不出来。
家长说不能看手机,要求孩子必须3个小时坐在那里学习。孩子的注意力最多就25分钟,你让他坐3个小时,即使不看手机也在发呆,所以就要有一定学习方法的指导。
同时我一直认为,孩子优秀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家长提出合理要求,在孩子愿意接受的情况下,慢慢地纠正所带来的良好结果,而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下子就成型的。
我们家长自己的方法不对,包括老师也是方法不对,倒过来灌孩子,孩子承受的是你方法不对所带来的结果。孩子没有能力分辨也没有能力反抗,那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少,对于自己的期待也越来越少,自我崇高能力也没有了;那到最后,真的是大部分孩子就生活在某种不幸福或者说是不快乐的状态中,甚至心理压抑变成了常态,这样的孩子是最苦的。
我在国际上也访问了好多学校,中国孩子是最苦的之一,有没有之二不知道,可能韩国的孩子也挺苦的,因为跟中国一样也是天天考试,弄的韩国人现在都不太生孩子了。
现在拼命鼓励大家生孩子,可是生孩子还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大家生了孩子能养得起,二是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大家感觉到生了孩子很开心。如果生了孩子家长不开心,孩子也不开心,生孩子就变成了一个苦差事,那大家就不生了。
未来的教育图景展望
张晓楠(主持人):刚才俞老师说的孩子很苦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或许有一个原因是他从小生活在一种已经非常明确的评价体系里。
现在我们经常说,要家校社三方协作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无论在家庭里、学校里或者在社会上,或许我们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在这样的框架下,孩子很难做到真正的天性解放,释放真正的快乐。现在很多人开始讨论教育,讨论家、校、社到底怎么联合,才能给孩子创造更符合新时代或者新需求的环境?
我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有个非常著名的科幻作家,写过一篇微型科幻小说,讲了二十二世纪的孩子看了二十世纪的孩子,说过去那个年代的人们居然要去一些固定的建筑物里面,看一些同样的书籍去学习,而他们都是自己回到家有一个智能的机器人或者智能的学习设备在陪伴他们学习,可是二十二世纪的孩子居然很羡慕二十世纪的孩子,他们可以在一起开心、在一起做同样的事情、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下课可以一起去玩,好象每一种变化选择都有它的好与不好。
最后一个问题,问问两位老总,你们如何看待未来的教育图景,期望是什么样子的?
李彦宏:我不是教育专家,所以没有什么系统性的思考。但是我觉得,刚才提到的这种情况,确实是代表一种大家的焦虑:
未来会不会什么都被替代了,什么都被颠覆了?
我倒觉得不会。
新的技术仍然只是一种辅助,人和人线下的沟通和交流,到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去体验不同的东西,这个东西我觉得永远需要亲力亲为、永远需要自己干,永远不可能通过线上的这些东西就能够被替代掉。
但是这种结合会使得你做事情的效率越来越高,使得人类世界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与此同时,确实如刚才俞老师所讲的,每个人的天赋禀性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所有人都去追求同样一个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说比来比去学校排第几名,这个孩子考多少分,你是在为别人活着,你说我考这么多分上这个学校,别人看着我很厉害或者别人很认可我,但是你没有为自己在活着。什么东西让你更加的快乐、让你更加的自由、让你更加的舒服,我觉得应该更多去考虑这些东西。
很多遇到的麻烦和坎儿、挑战,其实真正转换一下思维方式,想想到底是为谁活着,当你是为自己活着的时候,那些事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我也是从上大学开始,慢慢形成了一套这样的思维方式或者是理念,很多时候首先要为自己活着,别老为别人活着,这样你会快乐很多。
俞敏洪:我觉得未来应该是这样的,人工智能肯定会带来两个必然的情况:
第一,孩子的学习速度和老师教孩子的速度都会迅速增加。
比如原来要用100个小时学的,现在50个小时就能学完了,还有可能更加好,知识面更加广,人工智能就是帮助人学习的。而且学得有可能比原来还要更加的好、知识面更加的广。
我刚才说人工智能就是能帮助人学习,不仅在家里,未来可能在家里就能把从小学到大学的内容都能学完。人工智能虚拟人已经有这样的状态,讲课水平比很多的中小学老师水平要高。
也就是说,未来有可能学生听讲知识课的时候,并不一定是老师在讲,有可能是人工智能在讲,可以弄成一个像Robin做的非常漂亮的虚拟女老师,大家还觉得像真人一样在那讲,但是他讲的东西已经是集中了所有讲课老师最优秀的表达方式,这是有可能的。
第二,对未来学生学的专业会有巨大影响,因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少工作必然会被取代。
人类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人工破坏,最初指的是什么呢?英国当时用机器生产东西以后,那些手工业者最后就崩溃掉了,一台机器能够生产出来100个手工业者一天生产出来的量,那些手工业者就没活干了,那些手工业者就把拖鞋塞到机器里让机器崩溃。
还有比如说汽车出来后,那么多马车夫就会丢掉工作。在一八几几年的时候,有个科学家预测再过100年纽约会是什么样子,预测的结果是,纽约会被马粪全部掩盖掉。因为纽约的人越来越多,因此马车越来越多,马粪来不及扫,最后就只能再换一个城市,这是当时的预测。
这个世界上总是不断的有新的技术出现来把原来的工作取代掉,但是人类的特点是会不断的创造新的规律机会,原来赶马师后来变成了开汽车。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要有预见能力的话,就应该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尽可能设想他们学的专业是不是未来人工智能短时间内不能取代,学完了以后刚毕业就失业,毕业完发现原来学的那些东西人工智能全干上了,那这就会比较痛苦,也会比较辛苦。比如文案工作、写代码等等。
我觉得两个事情会发生,一是学习能力的增加、学习速度的增加,二是未来新的工种、新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出现。一些工作被取代了,一些新的工作机会被创造出来,这些新的工作机会到底是什么也需要大家去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回答你刚才的问题,我觉得不管人工智能怎么发展,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的相处。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出现了,学校会不会没有?那肯定不会,肯定会更加的欢乐。因为学生学的东西短时间学完,或者在家里就能学完,那上学的时候就是真正的大家在一起玩,这个时候老师带领孩子们玩的能力,就变成这个老师是不是合格的标准,而不是老师的讲课能力。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人格健全、个性充满欢乐、有正能量的老师,而这样的老师,人工智能是取代不了的。
孩子们有很多的时间在互相交流、互相玩、互相碰撞、互相建立友谊、互相建立人与人之间更加美好关系的过程中,在老师指导下成长,我觉得这是未来学校更加美好的形态。
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在操场上、更多的时间在交友、更多的时间爬山、更多的时间在体育运动、更多的时间玩文艺、更多的时间唱歌跳舞、更多的时间一起去社交……这是人工智能已经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美好社会,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的美好社会。
到底能不能实现,要看我们有没有能力或者有没有这样的结构让它去实现。
我对未来学校的想象比现在美好,因为现在的学生,上学就在教室里学习,连10分钟课间休息都得奔跑着上厕所;但是未来的孩子,只要用10分钟学习,剩下来的都是奔跑在上厕所的路上。这是开玩笑,孩子们奔跑在去打篮球、奔跑在去野外实习、奔跑在去考察农场、奔跑在去考察工厂、奔跑在去参观百度的路上,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学校。
张晓楠(主持人):谢谢两位老总的精彩分享。
非常遗憾我们的对话时间是有限的。希望未来在教育和科技领军人物俞老师和李总两位共同努力下,全社会都在孩子成长和教育领域里面,能够共同给孩子创造一个沉浸式的美好体验。也许在那个沉浸的美好体验当中,我们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对我们的局限,让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拥有更大的想像空间,因为想像中总会有美好不断发生。
谢谢两位老总,谢谢。
(结束)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