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教官给娃泼冷水上热搜:别让“伪挫折教育”,把孩子变得更脆弱
2023-08-09 13:47
来源:新媒体
作者:
夏令营教官给娃泼冷水上热搜:别让“伪挫折教育”,把孩子变得更脆弱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作者:主创团·筱恬
泼冷水、吼孩子,竟是一种挫折教育?
最近,成都一个夏令营的训练内容,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只见视频中,一堆孩子正排着队依次上前。其中一个接受训练的小男孩,面对教官怯生生站得笔直。
在教官的厉声要求下,小男孩提高音量喊出了自己的梦想。可话音刚落,一盆冷水随即朝他迎面泼来。
顿时,小男孩浑身湿透,踉跄着直往后退。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让他措手不及、满脸委屈,最后忍不住哭了。
这一幕,让很多网友破防。而我们做父母的看了以后,更是心疼不已。
对此,夏令营的工作人员解释称,这是抗挫折训练中的一项,目的是希望孩子们遇到挫折能勇于面对。
不可否认,如今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同。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的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然而,“泼冷水”式的行为,除了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以外,并没有丝毫的教育意义。
事实上,我们一直误解了挫折教育的真正内涵。
关于挫折教育的误区,你也深陷其中吗?
暑假带孩子去外地旅游,高铁上邻座一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男孩大概四五年级,很乖顺听话,大部分时间都在安静写作业和看书。
而男孩妈妈是个大嗓门,看得出来对儿子很严厉。每次跟男孩交流时,她总是一言不合就开怼。
一路上,他们母子俩对话风格是这样的:
“妈妈,这道题我居然做对了耶!”
“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五年级的基本题,你同学早就都会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妈妈,我也想参加这个篮球集训营,看着好有意思啊。”
“以你现在的水平就别想了,去了也是丢人。还是先把基本功练扎实再说吧。”
每当这时候,小男孩便会沉默不语,原先亮晶晶的眼神也逐渐黯淡下来。
闲聊时,这位妈妈告诉我们:“我儿子容易骄傲,所以平日里我一般不给他甜头,必须时不时给他泼泼冷水。”
似曾相识的观念,让人不禁想起节目《少年说》中的场景。
当时,一个小女孩站在天台上,哭诉自己的妈妈总是夸别的同学厉害。而自己无论多么努力、做得有多好,她从来都视而不见。
对此,这位妈妈强势回应道:“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就会飘。”
尽管女孩哭着表示,自己不适合激将法,父母的打击会让她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可妈妈依然不为所动,坚持着自己的看法: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或许,这正是我们不少家长所理解的“挫折教育”——现在的孩子之所以如此脆弱,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过于顺利,缺乏挫折的历练。因此,通过制造挫折的方式,才能让孩子越挫越勇。
于是,我们便会将挫折教育等同于刻意让孩子吃苦头、故意打击、以及习惯性拆台;认为只有多经历这些,孩子才能在真正遭受挫折时知道该如何处理。
然而,这个过程对孩子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综艺《四大名助》中,曾来过这样一个家庭。母亲是典型的虎妈,信奉“孩子不能太娇惯”的理念,坚持要给女儿多加磨炼。
就这样,12岁的女孩思竹从小到大接受着母亲所谓的“挫折教育”,早已不堪忍受。
有一次,为了锻炼女儿的意志力,母亲让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思竹的舅舅,在思竹不知情的情况下带她去大沙漠里“历练”了三天两夜。
在舅舅看来,沙漠条件恶劣严酷,处处风沙飞扬,对成年人都极其考验,更别提小孩子了。
可母亲却不这么想。她坚信这样的体验能够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临出发前,她还特意关照思竹舅舅:“要狠狠地虐她(女儿)!”
对此,思竹在节目中哭诉,这段经历带给她的其实只有痛苦。她说:
“今后,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永远不会因为那三天两夜的痛苦变得坚强,我只会记得你是怎么虐待我的。”
事实上,这种人为让孩子“吃苦”或“受打击”的做法,根本就不是挫折教育。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和附加,否则就会演变成伤害。”
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的“泼冷水”,这些人为刻意制造的挫折,都注定无法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父母的爱和接纳,才是挫折教育的内核
曾在社交平台上看过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
有位网友在五六岁的时候,曾问过自己的母亲一个问题:“我的宝物是这个彩色的弹珠。妈妈你呢?”
当时,母亲温柔地回复他:“我的宝物呀,是你哦。”
二十多年过去,母亲早已去世,但这句话却成为这位网友人生路上的精神支柱。
每当他被人背叛伤害、饱受挫折,想要放弃自我、一了百了的时候,他都会告诉自己:“怎么能死啊,我可是妈妈的宝物啊。”
正是母亲的爱,给予他源源不断的能量,助力他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逆境。
这个帖子,让我深有感触。原来,对孩子来说,抗挫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经历的挫折越多才越好。
真相是,只有拥有了底气,孩子才敢于克服无助和脆弱,坦然面对人生的风浪。
而正是父母的爱、支持与包容,让孩子最终穿上了所向披靡的盔甲。这,才是挫折教育的真正内涵所在。
心理学家的研究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一项长达32年的跟踪研究显示,那些能够在逆境中绝地反击、最终过得不错的人,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幼年时至少有一位与之关系密切的照料者,能够“被他彻底依赖,并能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无条件地接受与关爱着”。
正如教育学专家王人平所说:“一个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取决于经历了多少苦难和屈辱,而是来自内心储存了多少爱和美好。”
唯有充满爱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强悍的大心脏。
培养孩子的抗挫力,智慧的家长这样做
那么,在爱的前提下,家长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有这样两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教会孩子正确的归因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提出过“3P思维陷阱”的概念,指的是当个体面对挫折却无法克服时,容易受到以下三种认知倾向的影响:
个人化: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因为自己的错;
普遍性:把坏事产生的负面影响泛化,认为会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久性: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永远存在,情况会一直糟糕下去。
由此,一个人便会产生归因偏差,一旦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逆来顺受。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摆脱3P思维陷阱的控制,采用更加积极的归因方式来看待问题的发生。
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她在学习方面并不是很有天赋的孩子。念小学的时候,其他同学很轻松就能拿到满分,可她总是花了大力气却依然会出错。
为此,她非常沮丧,有一次忍不住问妈妈:“我每次都考不好,是不是在学习上不行?”
可妈妈的回答让这位网友毕生难忘:
“你知道吗?锅越大,水开就越慢。
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是你的锅大,得慢慢开;
所以,暂时不如别人没什么,以后你肯定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没有奚落与嘲讽,只有如春风般的鼓励赋予她力量。这番话让这位网友顿时豁然开朗。
从此,她循着自己的节奏踏踏实实地学习,后来成功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可见,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便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教会孩子用更加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难事儿”,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2.让孩子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曾说:“体育运动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挫折教育。”
他指出,“体育的作用不仅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是它对人的意志、精神方面的锻炼。”
青年作家蒋方舟在某次采访时曾透露,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她一度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每天都会熬夜,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的状态中。
直到她接触了登山运动后,一切都开始好转起来。她忽然发现,“原来精神上的焦虑真的可以通过运动得到缓解”。
此后,她开始坚持锻炼。登山、靶场打枪、户外跑步……这些体育项目让她“获得了奇异的正面能量,生出了不愿意就此止步的念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运动能够磨练孩子的品性,让他们具备极度自律、极强的执行力、目标清晰、乐观负责、不轻言放弃等特质。
而这些特质,正是一个人能够在困境中逆袭的关键,也是让孩子脱颖而出的重要筹码。
因此,让孩子爱上运动,也意味着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富有“弹性”,能够在顶峰时荣辱不惊,在低谷时从容淡定。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