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危机:家长越焦虑,越不“认命”,孩子越躺平(推荐)
2023-06-05 11:49
来源:新媒体
作者:
一个家庭最大的危机:家长越焦虑,越不“认命”,孩子越躺平(推荐)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每次和身边的家长聊天,只要话题和孩子有关,一定会有无数焦虑的声音——
文化水平一般的父母,觉得自己不会教,很怕孩子全班垫底;
孩子成绩不错的,父母却担心上高中比不过人家;
已经读大学的孩子,文科专业,父母又觉得毕业后不好就业,一直唉声叹气……
真怕待久了,家有初一学生的我分分钟要怀疑人生。
焦虑,这个一直潜伏在家长群的词,反映出当代父母养育孩子最痛苦、纠结的现状。
多少父母迫切渴望用自己的资源、财力为孩子铺垫一条康庄大道,指望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却无奈地发现:越紧张,越使劲,孩子越没有动力。
宁可摆烂躺平,也不愿配合父母的步伐。
这问题,究竟出在哪?我们做父母的,又该如何智慧育儿,真正陪伴孩子长大?
是时候来正视这个尴尬的教育现状了。
中国父母,普遍都有教育焦虑
人民大学学者曾在“双减”后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孩子的学业负担确实降低了,但父母的焦虑症状明显上升,增幅约12.8%。
当初“鸡娃”风盛行,许多父母想尽办法、倾尽所有帮助孩子找资源,不让孩子“输”给别人。
如今失去了“鸡娃”的渠道,孩子一下子变轻松了,可压在父母肩上的担子却变得更重。
就像网友说的,本来“读好书——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的生活”是大部分普通家庭成本最低、概率最高、方法最可靠、规则最公平的路径。
一旦孩子学习状态不好,考试不理想,一连串毁灭性的念头接踵而来。
永远不满孩子的现状,总在担心孩子不如别人,害怕孩子未来没有更好的出路。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上海妈妈宝妮全职在家,刚开始对女儿的教育要求并不高。
可女儿一上幼儿园,看到其他同龄人小孩会的东西比女儿多很多,情绪一下子崩溃了,觉得比自己不会还令人紧张。
为了不落后别人,宝妮开启了“鸡娃”模式。
每天要求女儿长时间练习小提琴,站姿不对会立马纠正女儿。
女儿只要弹错一个音,她就火急火燎地在身旁大声呵斥。
不允许女儿休息,连5分钟都不行,一门心思想女儿能顺利考上知名学校。
很多次,家人都觉得宝妮离“精神分裂”不远了,甚至还找心理医生想帮宝妮一把。
但宝妮一想到备考时间紧迫,万一女儿没考上,后面的路更难走,她就忍不住大吼大叫发脾气。
很多和宝妮一样的父母,之所以深陷“焦虑”这样的负面情绪中。
很大程度是觉得自己能给孩子提供的东西远比过去的多,孩子没理由会输给别人,只要自己再看得紧点,孩子一定能比现在更好。
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
孩子的成长,不是光靠父母使劲就行。
相反,父母的紧张兮兮、焦虑暴躁,成了孩子生长的坑,毁掉孩子的生命活力。
父母越不“认命”,孩子越摆烂、躺平
前不久回乡下,意外得知表哥的初三儿子辍学在家,整天窝在房间里玩游戏,足不出户。
印象里,这孩子从小学习成绩不错,就是父母管得严。
别的小孩天天到处撒泼打滚,他早早被逼着认字、看书,背英语单词。
为了让他受到更好的教育,表哥花钱把他送到镇上读私立学校,周末还联系私教给他上辅导。
因为迫切希望儿子能考上好学校出人头地,改变农民后代的命运,表哥拆迁拿到的钱,舍不得自己花,全投资到儿子身上。
只是没想到,倾尽一切“逼”孩子成才,结果和预期完全不一样。
没什么休息时间,结交不到朋友的儿子,在私立学校变得很不适应,常常假借参加社团活动跑去网吧玩游戏。
后来被班主任发现后叫家长,表哥震惊不已,无法相信这是事实。
见东窗事发,孩子也不藏着掖着,直言“受够了这种生活”,不想读书,讨厌上进,只想当个废人躺在家里。
如今,表哥怎么劝也劝不动,只能任由儿子在家无所事事,浪费人生。
这,不是个例。
作家刘娜分享过自己好友女儿的经历,那是一个单亲妈妈,坚强、努力,却亲手把女儿推向抑郁症的深渊。
独自拉扯女儿长大,这位妈妈很想证明给前夫看,给外人看,所以把全部的期待都强加在原本活泼、灵动的女儿身上。
给女儿报这样那样的补习班,逼她学这样那样的特长,要求她必须每次考到班级前三。
女儿要是抗议不满,妈妈就情感绑架:“我一个人把你拉扯大,容易吗?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就在她以为女儿高考后有机会去哈佛深造时,女儿突然对学习没了兴趣,对一切都提不起热情,目光呆滞,动不动就掉眼泪,还扬言要自杀。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如愿照着父母设计好的蓝图蓬勃生长。
当他们被上紧发条,按部就班的时候,就注定变成父母手中的木偶,一举一动只能任凭别人操纵。
孩子何尝没想过反抗?毕竟他也有自己的意志、认知和想法。
只是父母的强势、压迫,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时间久了,他就放弃挣扎,放弃自己了。
父母的远见和智慧,在于放平心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文·马歇尔说过:
“当我们种下的花没有我们预期的长得那么好时,我们不应该怪花,而是从自己的种植等方面寻找原因。”
如果孩子的成长和原本的预想不同,这可能跟孩子无关,问题根源在于父母。
父母爱孩子的热情和心意,这毋庸置疑。
但孩子未来的造化,其实充满不确定性,不是父母想怎样就会怎样的。
想起北大教授丁延庆在育儿道路上的“无奈”和“吐槽”,多少父母看了感同身受。
作为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的神童,丁教授一直是别人眼里的佼佼者,就连妻子也是北大毕业的精英。
偏偏女儿丝毫没继承到他和妻子的优秀基因。
刚开始上小学,本想着周围的同学都是学霸,多少能被带动和影响。
可无奈,女儿实在太平庸了,一入学就跟不上进度,还被其他同学狠狠碾压,考试不及格更是家常便饭。
很多时候,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知识点,女儿愣是没听明白,让他只能一遍遍不断揉碎来讲。
和大部分望女成凤的父母一样,丁教授一度想要把女儿培养成学霸,和自己一样考上北大。
然而事实证明,“女儿95%以上的概率上不了北大。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
他教孩子向天改命,奈何女儿却教他学会认命。
听起来似乎很无奈,但仔细想想,这才是高层次的父母该有的姿态和智慧。
不要总想着给孩子打鸡血,逼他快快成长,而是正视孩子的现状,接受他的平凡和普通。
这种无条件地理解和接纳,不是放弃孩子,选择躺平,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让成人世界的焦虑感压垮孩子的心灵。
孩子未来的路,还没走到五分之一。
就算他现在还没有惊人的成绩、过人的表现,也要放平心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许多教育方法都在教父母学会读懂孩子,和孩子沟通。
但最根本的关键,是父母有必要看远一点,用未来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现在的世界,给孩子最好的兜底支持。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在《自主教养》中讨论过一个问题:
“父母为什么养育孩子?”
在他看来,搞清楚这个问题,比为孩子做什么、怎么做好父母更重要。
见过各种各样在育儿问题上焦虑过、混乱过的家庭,他总结出这样的答案:
“养育,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
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要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我相信,这是帮助你从育儿焦虑中解脱的真正的父母之道。”
从今天开始,放下固执的念头,粉碎不切实际的奢望,踏踏实实回归到养育孩子的初心。
理解孩子的特点,接纳他的一切,相信孩子展示出来的自有意义。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自如、淡定地陪伴孩子一同成长,和孩子努力一场。
作者: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