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案后,又一学生引热议,为何我们总错过孩子的求救信号?
2023-03-09 18:19
来源:新媒体
作者:
胡鑫宇案后,又一学生引热议,为何我们总错过孩子的求救信号?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前两天,一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的新闻上了热搜。
据杭州某中学心理站老师,该女孩小升初的时候,因不适应而成绩一落千丈,但父母只觉得奇怪,并不重视孩子提出“不想上学、想去看病”的诉求。
“妈妈觉得她是因为不想上学、小题大做,这无疑把孩子推向了另一个深渊。初三她再来找我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自杀倾向。”
而女儿就诊后,母亲甚至擅自让孩子停掉了需要定期服用的抗抑郁药物,给她换成了维生素片。
央视网
新闻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这忽视孩子求救信号、没有将孩子从悬崖边拉回来一把,反而将孩子向深渊更推进一步的错误危机干预,也让很多人想到了之前的胡鑫宇事件。
胡鑫宇被确认“自缢身亡”、离开这个世界后,很多人为之心痛,而某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却发表了一封题为《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的公开信。
信中看似满腔的热情、苦口婆心的劝导,实则直观的情感绑架,对名作名言的空洞引用,居高临下地说着:
困扰你的问题都不算问题,你不够坚强;更何况为了父母,你应该努力、坚强,不能被这样的问题打倒,以“过来人”的视角对他们“晓以大义”,却忽略了胡鑫宇最需要的是关怀和理解。
让网友直呼“看了更想死了”、“可能本来还没有下最后决心,听到这些话,直接就不想再活了。”
这封信让人震惊又愤怒,也照出了一些现实和真相,那就是:
很多孩子不是没有求救,只是越求救反而越无助;我们的家长、学校老师、社会机构等由于各种自身、非自身局限性问题,并没有实质危机干预能力,导致将孩子往深渊更推近一步,让问题加剧。
01
心疼:我们身边有多少
求救无果的胡鑫宇们?
曾任深圳康宁医院危机干预科副主任的张斌,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绝大多数的孩子在生前都释放过信号”,这些呼声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只是并未成功传达给周围的人。
据悉,胡鑫宇生前曾多次向家人、朋友释放轻生的信号:
翻看胡鑫宇的笔记本,他曾写下“新环境真的难以适应,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
打开他的社交媒体,是他“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的孤独落寞;
他食欲减退,饭量减少,失眠,难以入睡……甚至就在失踪的半个月前,他还给母亲打了三次电话,哭诉着压力大,不想读书了,想回家。
可惜,没有人察觉到这些信号,他像深陷沼泽的被困者,越用力往外拔、越用力挣扎,陷得越深、越无助。
其实,胡鑫宇并不是一个人,像胡鑫宇一样曾尝试求助、却孤立无援、游走在抑郁和自杀边缘的孩子们并不在少数。
钱雪就是其中之一。
读初三那年起,钱雪开始频繁失眠,整晚睡不着,白天上课只能硬撑。她曾向父母求助,父母却说这只是一时压力大,叫她自己调节一下。
从父母那里求助无果,她也不想过多烦扰他们,就独自在整个高中阶段承受失眠之苦。开始每天戴耳塞睡觉、只盖特定的毯子、睡前进行很多舒眠仪式,但失眠的症状仍不见好。
踩着线考进了重点高中后,为了提高成绩她做了很多努力,可时日推进,她的成绩却没有提高,只有焦虑成倍累积。
无眠的夜晚,她开始在脑内描摹自杀的画面,爬出家里的窗,从学校楼顶跳下,在房间里上吊……
最终,她在一个清晨疲惫地起床后,坐上了与去学校方向相反的公交车,决定到市郊的海边投海自尽。
《蜂鸟》
多亏了后来,她的手机收到老师、家长、同学、甚至平时不常联系的亲戚都在轮番给她发消息、打电话。重新感觉到被关心的她从无望中暂时抽离了出来,踟蹰到中午,她最后坐车回了住所。
也是在那一天,她的父母才第一次去她租住的房子,知晓她的学习情况。
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很多孩子身上,他们可能是另一个胡鑫宇,另一个钱雪,无力抵御发出求救信号却被忽视、甚至无视的无望感:
眼睁睁看着内心的世界一点点变灰暗,一点点崩塌,甚至绝望到想要永远离开。
02
遗憾:我们没有
做得好一些
一个又一个胡鑫宇背后,我们发现,这不只是大多数家长、老师等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更深一层在于他们缺乏积极有效处理的能力,孩子的求救往往得不到帮助,甚至更多时候,得到的回应反而更让孩子感到无助和绝望……
于是,我们听到很多这样的声音:
一方面,指责父母不够关心,不够耐心,不是只顾自己的工作,就是只抓孩子的学习,完全不理解孩子;另一方面,空喊口号地呼吁“重视”起来,多加“干预”。
然而,一来,青少年自杀问题不能单纯归因于父母、学校或机构等,尤其是当它已经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现象。二来,在不能有效回应孩子的求助上,一味责怪“做得不好”确实有失偏颇。
比如胡鑫宇的妈妈,她当然很爱孩子,只是对危机干预意识和方法的缺乏,让她没能及时接收到孩子的求救信号。
《少年法庭》
而对那些反而将孩子向深渊更推进一步的家长,曾任深圳康宁医院危机干预科副主任的张斌分析道:
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恐惧的环境,我们常规地就会出现“战”或“逃”。
战,对家长来说,我证明你说的是假的,你就是为了吸引注意力,所以“你有本事你就跳”、“结果TA还不是回来了吗?你看TA肯定就不是想自杀”,或者你别在那瞎说,你一天都在想些什么,来驳斥证明TA是假的。
逃,就是家长会僵住,当下不知道怎么办,是不是不问,问题就消失了。而对孩子来说,我表达了,TA不关心我,所以TA没反应,TA不在乎我,根本不爱我,问题反而加剧了。
家长方面如此,学校方面也是如此,虽然近年来,学校愈发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仅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设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而且还在校内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希望给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进行针对性引导;
但遗憾的是,在应对已经抑郁或者存在抑郁倾向的孩子求助上,鉴于各种复杂的现实原因,给到的支持力度依然不够。
《蜂鸟》
比如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林红就曾在采访中提到:现在热衷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是越来越多了,不少学校仍把心理老师当作摆设,许多心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看似去学校做心理老师,结果因为学校的不重视而变成了代课老师。
所以回到那个槽点满满、被全网批评的公开信,我们不怀疑专家们试图保护孩子的一片心意,就像我们也无法指责因各种局限性,而没能及时回应孩子求救信号的家长们、老师们。
只是,从社会到学校、家庭,我们很需要反思,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03
应对:胡鑫宇们需要的
不止多给5分钟
“看到”孩子的求助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有效科学地回应、给予支持和疏导。
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从不容易。为此,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美国社会和学校的一些经验或方法。
据统计,美国现有临床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精神护理人员28万人,每年接受心理咨询和精神护理的人数多达6000万人,占到了美国人的24%(美国总人口约为2.5亿)。
可以说,当今美国社会,普通美国公民接受一次心理咨询就如同吃一顿麦当劳那样自然、简单。
与此同时,一般美国大学校内都会配备心理咨询室,学校的保险也会报销每年一部分校外心理专家治疗费用。咨询师可以根据你的信息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且想要预约只需要给校医室打个电话确认咨询师和具体时间即可。
《蜂鸟》
而从家长层面,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01多关注、理解、关爱
家长要多关注到孩子释放出的求救信号,比如语言上直接说的,“我不想活了”,“我最近觉得活着特别没意思”。间接的,比如说“人生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不在了,你和爸爸妈妈会不会伤心?”有些可能还会体现在作文里。
行为上的一些异常表现,感觉这孩子最近什么事情都记不得,老睡觉不起来,看着整天没精打采的。
还有情绪上的反常,这孩子以前很开朗,最近怎么看着闷闷不乐,或者以前经常喜欢跟人出去玩,最近不出门了,或者之前经常不出门,最近特别喜欢出去。
或者TA平常好像看着都郁郁寡欢,这几天感觉情绪平稳了很多,这也是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可能因为TA心里已经做好了完整的自杀规划,相当于一切都准备好了,我放松了。
接收到孩子的求救信号后,家长要想帮助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是“生病了”。
抑郁最难最难的就是,完全不被理解,还要接受指责。试想,如果一个人得了肠胃炎,没人会说:你坚强一点,不要拉肚子。那么,心理生病了,为什么总是质问当事人为什么不勇敢、坚强、阳光呢?
要知道,有时候患上心理疾病比躯体疾病更痛苦。所以,停下指责和要求,也不要过多地说教、劝解,理解这一点本身对濒临绝望的孩子来说,就已经是极大的安慰了。
《蜂鸟》
02真诚地和孩子沟通
发现孩子的情绪不对,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之后,家长要试着多与孩子沟通。
先听听孩子怎么说,了解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有什么烦恼或困难、心里在承受怎样的困扰或痛苦。
多听他讲,给他表达自己感受的空间,开放地讨论失落、孤独与无价值的感觉,不必刻意回避“自残”“自杀”的字眼,减少不需要的耻辱感。
因为当孩子表露了明显的自杀信号时,直白而坦诚的表达反而是他们更加需要的——这个过程也是在进行死亡教育。
哪怕只是静静地陪着他,让孩子知道自己并非“无人问津”,他是一直被关心着的。
可能找了孩子,TA说我不想聊,这也没关系,可以对孩子说:
你现在不想聊的话也行,但我其实还是很担心你,我回头还会再问问你,如果你想谈了,随时告诉我们,我都会愿意跟你谈的。就是向TA传达,你拒绝我了,但是我们依然在这里。
《蜂鸟》
03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
每位家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心理治疗师。但如果情况真的很严重,不要犹豫,及时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过,对于有些不愿意咨询的孩子,也不要逼迫他,家长可以单方面先进行咨询。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想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千千万万的小孩子,他们在麦田里快乐地奔跑。
我呢,就在那守望,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当有小孩不小心跑过来时,我就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情,我就想这样做。”
而我们每位成人,尤其是家长,都可以是孩子的守望者、心理治疗师、自杀预防的守门人,守护他们内心隐秘脆弱的角落,和他们一起走过至暗时刻,看见心里面那抹灰淡一些,再淡一些。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