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那个抑郁的富二代男孩,曝光了新型情感暴力:原来,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2023-02-13 15:45

来源:新媒体

作者:

  那个抑郁的富二代男孩,曝光了新型情感暴力:原来,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作者:主创团·小番茄

  电视剧《大考》里,有这样一个男孩。

  一个叫潘小萱的富二代,他爸是开厂子的,平常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是个学渣,但性格开朗,为人仗义。

  可就是这样一个开朗快乐的男孩,却被诊断出了“轻微抑郁症”。


  原来他的父母早就离婚了,那边爸爸一边忙着大生意,一边和新女友谈恋爱,根本不了解儿子;

  而妈妈也有了自己新的感情,既不关心潘小萱的学习,也不关心儿子的生活,连高考延期都不知道……

  虽然有父有母,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他,他就好似一片浮萍,孤苦伶仃。


  慢慢地,他变得不爱说话,脾气暴躁,甚至在被窝里蒙着头哭。

  他开始叛逆,在隔离期间翻墙偷跑出学校,爸爸得知后却嫌麻烦,让校长去管教。

  他的家庭矛盾越来越深,不想和父母交流,不想上课,也不想吃饭,还用刀片割手臂自残。

  因为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潘小萱的内心就像是一片荒漠,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抑郁。

  许多父母都曾抱怨过,为什么我明明对孩子很好,孩子却慢慢变得跟我无话可说,离我越来越远呢?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过: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很多时候,一段亲子关系出现裂痕不是因为打骂,不是因为不爱了,只是因为忽视。


情感忽视

是亲子关系的隐形杀手

  有研究团队曾对12000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1%的家长有过忽视孩子情感需求的行为。

  这个数字意味着,情感忽视正在悄悄成为破坏亲子关系,引发家庭裂痕的一大隐形杀手。

  多少孩子,看似家庭和睦、独立健康,其实海面下的冰山从未消融。

  看过2个抑郁症女孩的故事:

  第一个女孩小林,遭遇了校园暴力,她曾被人放学后堵在厕所里威胁,文具盒里的铅笔也被人全部掰断。

  她曾自残了无数次,妈妈都不知道,无数次想过死,也没人知道。

  可每次当她想跟妈妈诉说自己的遭遇与难过时,发现妈妈根本没有兴趣听,因为弟弟快中考了,妈妈的心思全在弟弟身上。

  最多只是敷衍2句“你离他们远点不就好了!”她只能一个人躲在被窝里默默地哭。

  在女孩一次次的求助被无视,一次次的委屈无处宣泄之后,她的心堕入了黑暗,也彻底与母亲产生了无法弥补的隔阂。

  而另一个女孩小青,今年16岁,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可她却很自卑。

  她说:“如果可以,我想逃离这个家,逃离我的妈妈。”

  因为从小在家里,她就被迫按照妈妈的想法生活。

  女孩的小姨给她送了一条狗,女孩很喜欢,妈妈却以学习为重趁她不在送走了。

  即便吃个饭,妈妈也执意给女儿夹去她觉得有营养的菜,哪怕女儿很讨厌吃。

  自始至终,小青的喜恶、感觉、情绪,妈妈全都视而不见。

  所以,哪怕妈妈付出再多,她也只想逃离。

  这两个女孩其实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她们的父母没有真正了解和关注孩子心里的需求与感受。

  她们在这个家里,感受不到丝毫发自肺腑的关心,感受不到爱与温暖。

  那些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都活成了一座孤岛,再也不愿意向任何人敞开心扉。


没有回应

家也是绝境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被父母忽视是什么感觉?”

  一位用户的回答格外扎心:

  “那种感觉就像有一把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明明父母双全,却感觉自己活得像孤儿,无人理解。”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12岁的男孩离家出走。

  警察找到他时,他蜗居在桥洞下,和流浪汉为伍,已经一天一夜了。

  父亲气急败坏地骂他:“我们天天在外打工,供你吃供你穿供你学习,你为什么要这么想不开?”

  儿子立刻嘶吼着反问道:“你们有真正关心过我吗?有尊重过我的想法吗?有了解过我的梦想吗?”

  父亲瞬间哑口无言。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宁可离开安全温暖的家里,也要离家出走呢?

  心理学上有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一个家,没有关心、没有感同身受,即使父母付出再多也不过是把孩子推向绝境罢了。

  《加油,妈妈》里,苏青是一名知名律师,和丈夫一起开了律师事务所。

  因为平日工作忙碌,加上小儿子身体从小不好需要格外关心,夫妻俩对大儿子小夫关注甚少。


  长期下来,原本懂事又优秀的小夫渐渐失去学习动力,变得自闭又叛逆。

  剧中有这样一幕,小夫因为和同学产生矛盾被叫家长,匆匆赶来的苏青却发现儿子竟然找来了游戏里的网友假扮“爸爸”。

  而且苏青还意外的发现儿子竟然抽烟,她忍不住质问儿子:“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但儿子却狠狠地摔开了她的手,带着哭腔怒吼道:

  “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我发现了一件特别好玩的事,从小到大,只有我犯了事儿,你才会来学校接我放学!”

  一句话,道出了这么多年不被父母看到的心酸。

  很多家长以为,给子女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便是足够爱孩子。

  殊不知,如果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没有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链接,没有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回应,便会和孩子的心渐渐疏远。

  最后和孩子成为最亲近的陌生人,造成一辈子的遗憾。


学会“看见”

才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还记得“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吗?

  16岁的男孩林某,从学校实验楼4楼与体育馆的连接平台一跃而下,自杀身亡。

  半个小时之前,他还在学校的水泵房内数次拿刀割手腕。

  事件发生后,曾有无数网友发出疑问:

  为什么那个母亲会认为孩子是高高兴兴上学去的呢?

  孩子低迷的状态、手臂的伤痕,无论如何也不是“高高兴兴”的样子啊!

  父母看不到孩子的痛苦与纠结,还理所当然地以为孩子一切如常。

  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敏感、脆弱,自我意识萌芽,更需要父母小心呵护,细心观察。

  很多时候,孩子的异常表现,就是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比如:

  失眠,食欲不振,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兴趣;

  叛逆、厌学、逃课,专注力差;

  情绪无常、暴躁、情绪低落;

  出现异常行为,比如突然不和好朋友一起玩,放学不回家等等。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

  在亲子关系中,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到被爱、被理解、被看见。

  面对孩子的“求救”行为,父母积极地回应,就是最好的解药。

  也就是说,父母要通过观察孩子的语音语调、肢体语言、表情变化等,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

  张德芬老师在《童年有力量》的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和儿子的故事。

  有一次,儿子放学回到家时情绪低落,默默递给她一张纸条。

  原来老师说儿子在学校爆粗口,跟同学打架,要家长加强教育。

  她当下的第一个反应,不是着急、生气,急着教训儿子,而是关心儿子当下的心理和情绪。


  所以,她关心地看着儿子:

  “宝贝,你一定好难过,一定好伤心吧。”

  儿子本来心里就不好受,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哇地哭了出来。

  紧接着她说:

  “没有关系的宝贝,妈妈知道你有情绪管理的问题。妈妈也是这样的,我们慢慢处理这个问题。

  你已经跟同学道歉了是吗,那就没关系,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下次一定要注意。

  在张德芬老师的安慰下,儿子的情绪很快由阴转晴,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当父母积极的接受信号,及时回应孩子,与孩子产生情感链接,孩子的内心才会被爱滋养。

  想要避免孩子变成“情感上的孤儿”,增加亲子关系浓度,父母平常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进行情感交流

  一方面,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比如“你今天看起来心情不错,发生什么了嘛?”

  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通过表现出对孩子的好奇、关心等,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经历与感受。

  2.尊重孩子的感受与观点

  当孩子在发表意见与观点时,不要随意反驳或打断他们。

  那些打断、忽视、反驳,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拒绝。

  在孩子表达时认真倾听,及时给予善意的意见和支持,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纳与爱,感觉到自己是被认真对待的。

  3.通过家庭活动,增进亲子感情

  想要增强亲子关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组织亲子活动。

  可以组织一家人一起出去玩,如运动、野餐、郊游、逛街等等。

  无论何时,一个被倾听、被看见、被关注的孩子,才能拥有幸福的能力,亲子关系才会更和谐。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只是我们忘记了。

  小的时候,我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感受到他们的重视。

  长大后,我们的孩子,也像曾经的我们一样,渴求着父母的关心、爱护、理解与爱。

  多看看我们的孩子吧,只有孩子的内心被看到,那些在孩子体内隐藏的热情、灵感、勇气等美好的力量才可能被唤醒,生根发芽。

  点个“在看”,一起共勉。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