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过度谦让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吃亏!这4种中国式礼貌误区,很多家长都中了……

2022-11-02 17:32

来源:新媒体

作者:

  过度谦让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吃亏!这4种中国式礼貌误区,很多家长都中了……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每位家长都想培养出有教养的好孩子,生怕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没家教”。

  不少爸妈逢人就逼孩子打招呼、秀才艺,礼让他人,等到大家点赞夸奖,却立马又说:“没什么,再表扬,孩子又要骄傲了!”

  这不仅是亲友聚会的必演曲目,也是很多人并不愉快的童年经历。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格外重视教养培育。

  但需警惕,这4种“中国式教养”,或许正在慢慢毁掉你的孩子。


过度谦让:“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

  前几天看《少年说》,13岁的女生崔兢的故事,让人心里堵得慌。

  崔兢有个妹妹特别霸道,总是欺负她,但每次闹矛盾,爸爸却只会训斥自己:“你是姐姐,怎么能和妹妹计较!”

  妹妹撒谎,爸爸无条件相信;妹妹打人,爸爸装作看不见。久而久之,崔兢内心压抑委屈,想通过节目组进行调解。

  谁曾想,当崔兢诉说委屈时,爸爸却严肃地质问:“你上学时也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让小,你又比她大,这个道理还用爸爸说吗?”

  话音刚落,崔兢再也忍不住,哇地一声哭起来,喊道:“受委屈的是我,背黑锅的是我,被轻视的还是我,凭什么呢?就因为我大?”

  直到节目播完,这位爸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又是一个“被逼让梨”的故事。

  殊不知,家长一味护短,受伤的可不止家里的“老大”,那些被偏袒惯了的“弟弟妹妹”,也会深受其害。

  微博话题#大的就该让小的吗#,有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她是家里的“老小”,不管做什么,爸妈都让哥哥姐姐让着自己。

  起初,她很得意,觉得有爸妈宠着,自己就是全世界最牛的人。

  她越来越自以为是,结果哥哥姐姐有意躲着自己,周围的同龄人也不愿和自己交朋友。

  等长大后步入职场,更是栽了不少跟头,吃了不少亏。

  她终于意识到,除了爸妈,没人愿意无条件庇护自己。

  谦让是好品质,只是没有原则地过度谦让,会给孩子极大的误导。

  《奇葩说》主力辩手陈铭的一句话,说得好:

  “孔融让梨的前提是,梨先递到孔融的手里。如果一开始这个梨,都没有递到孔融手里,直接说你的梨大,直接给到别人,那孔融也不一定开心。”

  换言之,让与不让,应是孩子心甘情愿做出的选择,而非大人们道德绑架下的逼迫。

  古训里的“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目的是为了人们在家庭中,建立良性互动。

  可一旦父母横加干预,这种互动,就可能衍化为伤害。



替孩子谦虚:“没有没有,他平常可调皮了。”

  中秋节回老家,去表姐那儿吃了个饭。

  席间,表姐拿出儿子小帅的一幅油画让大家赏鉴,我不由得感慨:“没想到,小帅刚读初中,就能画得这么好!”

  小帅听到有人表扬,立马来了兴致,正打算和我聊聊这副画,没想到表姐立马打断,说:“别夸他,我这儿子,一听好话就骄傲。”

  听妈妈这么说,小帅像撒了气的皮球,垂头丧气地回屋了。

  我心里暗暗感伤,逢年过节总有这种对话煞风景。

  谦虚的确是美德,可忽视孩子自尊心与实际情况的礼节性谦虚,却是浇在孩子头上的一盆冷水,能瞬间击碎孩子脆弱的自信心。

  孩子不像大人这般复杂,他们的世界黑白分明,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当孩子听到父母替自己谦虚,不会觉得这是教养的表现,只会认定自己就是不值得夸赞。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与赞美。

  尤其是孩子,在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时,外界的反馈,就是他们认识自己的唯一途径。

  作家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讲过自己的故事。

  从小到大,无论她发表多优秀的作品,父亲都从不认可,甚至在外人面前,也总是说:“写得不好,还需要再努力。”

  1983年,三毛在《联合报》发了篇《朝阳为谁升起》,好评如潮,没想到这次父亲竟一反常态,向众亲友夸起了她。

  没想到,父亲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三毛震动不已,她哭着说:

  “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原来,父母等待孩子成才时,孩子却在等待父母的一句肯定。

  如果你的孩子配得上一句表扬,那就别再替孩子谦虚,大大方方地给予肯定和认可。

  这一点,对家长来说一点也不难,但在孩子心里,却弥足珍贵。



逼孩子打招呼:“快叫阿姨,别没礼貌。”

  “不打招呼=没有礼貌”,想必是不少家长信奉的社交规则。

  电梯里遇到邻居,父母催促孩子“快叫叔叔阿姨”;路上偶遇长辈,父母又忙把孩子推到前面,说:“叫奶奶,别没礼貌”。

  这时,腼腆的小孩子会往父母身后躲,而年龄稍大的小伙子则尴尬地嘀咕一声。

  见孩子扭扭捏捏,家长忍不住嗔怒道:“叫人都不敢,将来怎么在社会上混?”

  是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总想提前让孩子掌握成年人的社交方式。

  可是,这世界上,本就有人“自来熟”,有人很内向。

  知乎上,网友 内向的骑士,曾讲过:

  他性格内向,小时候总因为不叫人被父母批评,可在父母一次次逼迫下,他终究没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成年后,他发现内向的人也有自己的活法,非但没有像父母说的那样被孤立,反而有了不少性情相投的朋友;工作上,也因为踏实、靠谱,备受领导青睐。

  每个孩子性格不同,你不能让一个活泼多动的孩子时刻保持安静,同样不能逼一个内向腼腆的人成为“人来疯”。

  畅销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有项调查指出:

  不论性别,全球有三分之一乃至一半的人都是偏内向的,作者苏珊·凯恩进一步解释说:“生活中,外向者往往被人们看做学习的榜样,可内向者也可以很棒。”

  我并不是说内向的孩子,就该见人不打招呼。

  我只想表达,在“叫不叫人”这件事情上,应在考虑孩子性格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

  比如,当你的孩子太害羞,你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问好。

  “孩子,这是隔壁家的奶奶,奶奶早上好”;

  “儿子,这是妈妈最好的朋友,我们一起打个招呼吧。”

  ……

  也许一开始,孩子仍会有点笨拙,有点露怯,但父母们不要着急,对自己说“让他慢慢来吧,相信他搞得定!”

  毕竟,那些不善于“叫人”的孩子,总能找到他们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强装大度:“快说没关系。”

  平常,跟身边的老母亲们聊天,经常听到一些育儿方面的困惑。

  她们经常听孩子说:

  我跟某某某今天干了一架,因为他把我的电话手表弄坏了。

  我们班同学说我坏话,气得我把作业扔到了她脸上!

  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其他小朋友总喜欢抢我的玩具。

  原来,孩子们的世界也不太平,充满了纷争与矛盾。

  每当这时,你会怎么做?

  估计不少家长选择息事宁人,有的宽慰孩子说:“都是小事,没必要计较”;有的叮嘱孩子说:“记得说没关系,别搞僵了,和同学们不好相处”。

  我们生怕孩子不合群,被孤立,总试图单方面地劝孩子大度、隐忍、退让。

  可是,我们眼中的“小事”,在孩子那里或许就是过不去的“大事”。

  你现在教孩子放弃对自身的维护,那他步入社会后,难道对属于自己的利益,也要让给别人?对自己遭受的伤害,也说没关系吗?

  说到这里,有些家长不免疑惑:难道要鼓励孩子去打去抢,万一激化矛盾怎么办?

  其实,我们只要引导孩子处理好两个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①“与自己的关系”:教会孩子温和且坚定地表达自我,鼓励他们敢于拒绝。并告诉孩子,拒绝,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时常迷茫、困惑,所以要让孩子正视自己的内心,什么是想要的,什么难以接受;只要孩子看清自己,就能分辨出接纳什么,拒绝什么。

  ②“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向外界求助,比如老师、同学。当孩子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要建议他借助外力,帮自己争取。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社交圈,总有走出家门的一天。很多时候,孩子遇到的困惑,父母是无法干涉的,这就需要引导孩子向外救助。

  最后,还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受欢迎很好,但不要为了取悦所有人而委屈了自己。



  心理学中,有个「重要他人」的概念。

  对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他人」。

  换句话说,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的引导,足以决定的孩子未来。

  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地足够有教养,但凡事有度,太有教养,往往受伤的是自己。

  不少8090后父母在“中国式教养”中长大,没有人比我们更懂那种“道德绑架”的压抑。

  那就别再给我们的下一代,强行扣上“教养”的紧箍咒。

  好的父母,不会放纵孩子不管,也不会用过度的礼貌与谦让,限制孩子。

  愿我们教导孩子的同时,也能为孩子“撑腰”,让孩子成为有教养又不好惹的人。

  点个“在看”,与家长们共勉。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