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昨夜,14岁儿子的这个举动,把我推向了深渊:这3类家庭,更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2022-06-06 15:04

来源:新媒体

作者:

  昨夜,14岁儿子的这个举动,把我推向了深渊:这3类家庭,更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作者:主创团·沐可可  

最近发生一件令我大为震动的一件事。  

我朋友的儿子被告知有抑郁倾向。  

大概一个月前,朋友打电话向我哭诉,说她差点被青春期的儿子吓死。  

事情发生在一个周末的上午,朋友的儿子吐槽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周末一点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朋友随口“教训”了一句:“老师那是为你好,你还不知道感恩?”  

没想到这句话成了导火索,朋友的儿子开始歇斯底里的发脾气:“是是是,都是为我好!但是你们知道我的压力多大吗?每次考试我都紧张得手发抖,满脑子想的是万一没考好怎么办;每次解不出数学题,精力无法集中时,我一次又一次地的往墙上撞;每一次听你们说谁谁谁的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我就心跳加速,好害怕你们说‘你也可以的,加油’……你们知道吗?我已经失眠一个多月了……”  

说完朋友的儿子就疯狂砸东西,随后捡起一个玻璃碎片意图割腕自杀。  

幸好朋友的老公反应及时,当时朋友就吓得瘫倒在地。  

后来朋友跟我说,在孩子的要求下去看了精神科医生,被医生提醒有抑郁倾向,要及时调整。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突然抑郁了呢?没打也没骂过,今年孩子读初二我还特意来陪读,没想到却……”  

看着朋友充满疑惑的脸,我也陷入了沉思。  

去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了一项调查,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也就是说5个孩子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为什么青少年抑郁越来越普遍,是谁偷走了孩子的活力和快乐?其实孩子出了问题,最该反思的还是父母。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父母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根基不牢固,孩子也很难茁壮成长,更别说经历风雨了。  

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这三种家庭最容易养出抑郁倾向的孩子。   


过度“鸡娃”的家庭

曾经看过一篇采访北京回龙观医院于宏华医生的深度文章,于宏华医生说他在临床心理科工作了15年,他发现每个患抑郁症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而其中过度“鸡娃”的家庭最多。  

小乐就是一名被过度“鸡娃”的孩子,他的成绩很好,经常拿全班第一。但是他刚上初二就患上了抑郁症。  

没人知道他有多害怕考试,每逢考试,他就紧张得心跳加速、头晕,满脑子想的都是:没考好怎么办。后来就发展到无缘无故大哭、失眠、厌学,甚至还想过自杀。  

小乐的父母到现在也想不明白,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学习上也没困难,为何会抑郁?  

其实小乐抑郁的原因就来自父母。考了全班第一,妈妈会问他在全年级排第几,考进了全年级前100,妈妈就会问全年级排前十的考多少分。  

小乐还回忆过这样一件往事:  

小升初考试结束后,妈妈带着他逛商场,想让他放松。可不知怎么,妈妈刷朋友圈时,看到别的家长已经晒了孩子录取的喜报。他还没有,妈妈以为他没考中,在商场里突然发火,当众人的面踢他:“别人都考上了,为什么你没考上?你是不是都在假装努力?”  

“我真的已经尽力,为什么父母还要我考得更好?”小乐在咨询室里嚎啕大哭。  

晓玥也成长在一个过度“鸡娃”的家庭。上了初中以后,妈妈就格外关注她的成绩,每次考试出了成绩后,妈妈就会和晓玥一起分析错题原因,还会把排名打印出来写写划划;对于晓玥的弱势科目则会想办法找老师补课;初二时就开始辞职陪读,每周妈妈就会给晓玥写计划表,最终目标就是某个重点高中……  

终于晓玥在高二时抑郁了,她说感觉自己像一个陀螺被妈妈催着不停地转。  

于宏华医生说像小乐和晓玥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作为父母他能理解这些家长的鸡娃行为,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压力是抑郁症最重要的诱因之一。  

而对于部分抑郁的孩子来说,压力可能是他们抑郁的最主要原因。孩子就像弹簧,可塑性很强,适当的压力可以催他们奋进,但是过度的施压,也可能把他们压断。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的孩子,每天从早上7点10分要坐到下午5点半,晚上写作业还要写到11点半,连周六日也被各种补习班占用了。这不是一天,而是12年。不疯才怪!”  

深以为然。虽然学习都是辛苦的,但是我们也得承认,这届孩子的学习压力确实太大了。我们给孩子提供机会,督促他学习的时候,也得让他们缓口气。  


喜欢贬低孩子的家庭

曾经有一条讨论青少年抑郁症的微博很火,超过了150万的点赞。  

这条微博里提到了一个真实发生的场景:  

医生给一个患抑郁症的孩子复诊,孩子正在看书,医生就鼓励孩子说「真用功」。  

但在一旁,孩子的妈妈却说了一句,「用功?假用功。」  

冷嘲热讽的语气让医生气得直跳脚。  


为什么医生会这么生气?因为经过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患抑郁症的人,很多都是长期处在低自尊状态的人。  

而且患抑郁症的人,大部分都有自我评价过低、自责等表现。常常说的话就是:“反正我干什么都不行,不如死了算了”、“为什么我做什么都失败”、“都是我的错”……  

父母的贬低和打击,无疑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自责,抑郁症状越来越重。  


《少年说》节目中,曾经有个女孩问妈妈为什么总是说她什么都不行,说别人什么都比她好。  

妈妈说,不能夸她,夸多了她会容易飘。  

可能有些父母也是这么认为,就习惯用贬低和打击的方式来鞭策孩子,以为孩子会奋起直追,殊不知那些在贬低和打击中长大的孩子,很多后来变得自卑怯弱,喜欢自责。  

知乎上一位匿名网友曾讲述过自己被父亲长期贬低后的经历:  

她患上中度抑郁三年多了。  

日常生活中,她非常自卑怯弱。和一群朋友出去玩,她一定是躲在角落里默默看大家聊天的那一个,但其实她也很渴望交朋友。去听自己喜欢的作家的讲座,每次在提问环节她都想举手提问,却害怕被人嘲笑,又把手缩了回去。事后她又很难过,为什么自己不问问题。  

与此同时,她还很喜欢自责。比如,和朋友约好出去玩,她用手机打的车,车很久没来,她都会觉得很不好意思,认为是自己耽误了朋友的时间。工作中有人指责她,即使不是她的责任,她也不敢反驳,甚至会觉得就是自己的错。  

最后在不断否定和自责中患上了抑郁症。  

后来她才发现,导致她抑郁的就是父亲对她的贬低和打击:  

考了90分,父亲骂她考这么点分,还好意思要家长签名;  

开家长会老师夸她勤奋努力,父亲说她是装的;  

高考考得不错,父亲说她走了狗屎运……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说:“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到更糟糕?”  

是的,贬低教育不会让孩子心中充满动力,反而会成为孩子心中一道诅咒,每当孩子开始有点自信时,就会有个声音对他说“你不行的”,每当孩子遇到不顺时,就会有个声音说“事情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都是因为你不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不断自我攻击中变得抑郁。  


喜欢要求孩子懂事听话的家庭

听过一句话,说患抑郁症的人都是心地非常好的孩子。  

确实如此。很多心理专家都提到过: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后普遍心理问题较多。  

因为那些孩子习惯把真实的声音和需求压制在心里,但是被压抑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最后都会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  

演员马思纯曾经在微博上自曝患了抑郁症。  

而让她患上抑郁症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从小父母就要求她“懂事”、“听话”,她也如愿以偿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  

父母不让吃的零食,她从不吃;父母规定她必须早回家,她就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父母要求她大学报考播音系,她也乖乖照做......  


长此以往,她就习惯了压制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处处都替别人着想。  

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她不敢回怼,怕同学不跟她玩了;  

在高速上她想上厕所,不敢跟司机说,怕麻烦别人;  

谈恋爱的时候,害怕对方不喜欢自己,就各种卑微讨好,结果却换来一段挫败的感情经历……  

一次次不敢维护正常的需求,让她越来越痛苦,最终患上抑郁症。  

曾经看过一个网友评论:  

“乖”从短期看父母是省心,但从孩子的长远看是一种伤害,孩子压抑了自己,没有勇气去表达自我,没有了自我,失去自由意志,这将是一个生命最大的痛。  

一语中的。我们可以要求孩子有教养,懂得换位思考,但是没必要懂事乖巧。一个生命的使命就是活出他自己,按自己的意愿去生长,父母能做的是协助、支持和理解,让孩子长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正如李开复所说:“做我的女儿,不必乖,但要积极,要有独立思考,勇敢尝试的能力。”  


防治抑郁症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

之前央视网发过一篇报道,说抑郁症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 

 

这个数据可能引发了不少家长的恐慌,实际上抑郁症的治愈率达到了85%,只要尽早治疗都可以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另外,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如果发现孩子有抑郁情绪,及时调整,也可以预防。  

根据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AACAP)的总结,青少年抑郁有十大典型表现,父母可以对照看看:  

1.自己感觉到(或被他人观察到)抑郁、悲伤、容易哭泣、爱发脾气。  

2.从喜欢的事物中获取的快乐没之前那么多了。  

3.与朋友在一起或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比之前少了。  

4.食欲或体重与之前相比明显不一样了。  

5.睡眠比之前明显变得更多或更少了。  

6.容易感到疲劳,不像之前那样精力充沛了。  

7.感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错,或自己一无是处。  

8.比之前更难集中注意力了。  

9.对上学不如之前那么上心了,或者在学校的表现不如之前了。  

10.有关于自杀的想法,或者想死。  

另外,有一个应用颇为广泛的抑郁测验表——抑郁量化表CES-D(CenterforEpidemiologicalStudies-Depression),可以根据孩子近一周的情况测试下。  


16分是区分抑郁症患者和非抑郁症患者的分界线,但是不是单靠测试表就能判定,如果超过16分,尽快到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  


写在最后:  

《解放日报》曾经写过一篇很火的报道——《20个抑郁症休学家庭:多是优等生,也有博士后母亲,这个战场血流成河》,其中有一个抑郁症女孩说了一段令很多父母汗颜的话:  

“我真的不怪他们了,就像是我养的猫,它饿了我拿质量不好的火腿肠喂它,但不知道这会让它丧命,我只是不想让它饿……”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即使父母用了错误的方式对待,他们也依然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见和理解。  

其实孩子也很渴望被父母看见和理解。  

从现在起,父母可以做的是:  

少关注孩子的成绩,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不要逼得孩子用极端的方式来告诉我们他很难受。  

少贬低责备孩子,多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让孩子拥有抵御困难的力量和底气。  

少要求孩子听话和懂事,多听听孩子真实的需求,让孩子活出真实的自我,快乐又勇敢。  

作者:沐可可,教育行业从业者,90后宝妈,崇尚科学育儿,快乐育儿。一边挣钱养家,一边努力学做60分妈妈。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