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30年前的新年偷拍照火了,那时候,没有学区房,也不为补习忙……
2022-02-07 17:16
来源:新媒体
作者:
这组30年前的新年偷拍照火了,那时候,没有学区房,也不为补习忙……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前几天,和女儿一起贴春联。
我一边贴,一边对她说:“过年好玩吧,还可以贴春联。”
女儿却撇撇嘴:“妈妈,啥时候能过完年?好无聊啊。”
我刚想反驳,却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因为我也觉得,现在的过年,好像真的是件很“无聊”的事。
可是,在我们小的时候,过年明明就是最有趣的事啊!
那时候的过年,爸妈早早就带着我们上街备年货。
虽然觉得大人买东西好慢好烦,但还是会争着抢着跟他们去凑热闹。
那时候总在想,吹糖人的老板,怎么就那么厉害,什么都能吹出来。
明明自己瞪大眼睛看了那么久,还是没看明白那个“魔术”是怎么变出来的。
大人们还会买一些鞭炮,他们说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最能辞旧迎新。
那时候的装修,不讲究什么风格。
每家一到过年,就都抱回一个“胖娃娃”贴在墙上。
越胖越可爱,怀里还得抱着条大金鱼,预示“年年有余”。
老人们,也是一个赛一个的心灵手巧。
一张张红纸,在她们手里会跳舞,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窗花。
孩子们透过窗户望出去,整个世界都被染红了。
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杀一头大肥猪。
大人们总能想出各种方法:
炒的,煮的,腌的……
不但能过一个好年,还能吃一整年。
馋嘴的孩子们,等在灶头旁。
一条猪尾巴,就能嗦一个春节。
每一家的屋檐下、窗户前,
都挂满了腊肉、辣椒、柿饼……
不管平时过得咋样,一到年底,家家都是大户。
那时候的馒头,没有那么白,却吃着最香。
有些地方会在馒头中间点一点红。
有些地方讲究“开口笑”,馒头“花”开得越大,来年运势就越好。
那时候的理发铺,一到过年就格外地忙。
又忙又累的妈妈们,
也会忙里偷个闲,去烫个头发赶个时髦。
小孩子最喜欢贴春联了。
大人要是忘了哪边是上联,哪边是下联,
别着急,小学童们一个个摇头晃脑,
你一句、我一句。
不一会儿,春联也就贴好了。
等再把灯笼一挂。
哪怕再老的房子,看起来也喜洋洋的。
像极了孩子们脸上的两团红嘟嘟。
贴完春联,再贴一张福字。
孩子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开开心心跑去玩,只等着吃饺子、领压岁钱、穿新衣了。
一到傍晚,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唱起了炊烟袅袅。
炸丸子、炸带鱼、炸豆腐……
热腾腾的年,在阵阵香味中开始了。
一说包饺子,小孩就想跑。
因为小孩的任务就是擀皮。
大人们包得快,孩子们就得擀得快。
才慢了一拍,大人们桌上的面皮又没了……
那时候过年,没有人去下馆子。
家家户户的年夜饭,都是一家人围在一起。
一盘盘饺子刚端上来,耐不住馋的孩子们几筷子就给夹光了。
孩子们平时喝不到的饮料,这会也终于可以开怀畅饮了。
甜滋滋的味道流进肚里,整个人都是幸福的感觉。
那时候的电视,没有那么多的频道。
往往一个遥控器,只能摁出几个台。
但电视里的节目,一个赛一个地吸引人。
老人们眼睛有些花了,看不清电视,不管演啥都半眯个眼睛。
可只要赵本山一出来,眼睛立马就能瞪溜圆。
小孩子们,虽然看不太懂小品的深意,但也学着大人们哈哈大笑。
那时候的女孩子,
新年第一天,眼睛一睁,
就要把“觊觎”了好多天,被妈妈压在箱子里的新衣服换上。
出门和小伙伴们比比谁最美。
那一刻他们脸上的笑啊,比春天里的花都美。
小男孩就不一样了,不爱红装爱武装。
一个个拿起了机关枪,个个都是保家卫国的大英雄。
别看这小小一盒,可是孩子们“称霸武林”的宝贝。
蹲在墙角,等大人经过的时候,偷偷丢一个,
看他们被吓得大叫,早已跑得没影的孩子们,
只留下恶作剧后的哈哈大笑声。
院子里的路,看起来好长好长啊。
栅栏的门一定不能关,因为肯定有亲戚来拜年。
不像现在,一个个大门都闭得紧紧的,
你偶尔站在门口想敲一下,最后想想还是算了吧。
大门“吱呀”一声,那就是有人来了,
探出门的脸上,没有戒备,只有掩不住的笑。
那时候很奇怪,交通不便,却觉得去亲戚家的路一点都不远。
领着孩子,提点自己家的年货,走着就出发了。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高档礼品,也不流行抢红包。
一个罐头,一包点心,一箱牛奶,随便什么,都是最重的情意。
孩子们的伙伴真多啊。
表的堂的、隔壁的、邻村的,
一帮孩子追赶着就去雪地里撒欢了。
等到天黑各回各家,从来不用担心哪个孩子会走丢。
大人们忙了一年,终于可以闲下来了。
男人们聚在一起打打牌、喝喝酒,
女人们坐在一起聊聊天,没有手机,却很快乐。
街道上,
除了偶尔响起的鞭炮声,
大人们走街串巷的寒暄声,
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玩笑声外,
很安静……
那时候的年,娱乐方式很少,可孩子们却很快乐。
那时候的日子真长啊,盼啊盼啊的,一天天就过去了……
一转眼,我们长大了,成了有孩子的大人,我们的孩子,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如今的过年,柜台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手机里轻轻一点就可到达的美食、新衣,让我们对过年少了很多期待。
如今的过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少了邻里亲戚间热络地走动,少了家家户户烟囱里缓缓飘出的香气……
如今,商业的便捷,早已冲淡了人们对过年的各种准备和仪式。“年”的意义也在“倍速”的生活里,被渐渐遗忘……
大人如此,更何况孩子。
对孩子们而言,本来充斥着传统习俗、各种有趣仪式、新奇体验的春节,现在却是一再被压缩,给“学习”腾出时间——是的,很多父母和老师,把过年当成了让孩子弯 道 超 车 的好机会。
孩子们哪有时间去感受过年呢?或者说,如今的过年,哪还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供孩子们体验呢?他们只能把头一直埋在作业里。
网传,更有甚者,为了“充实”孩子的假期,专门订购了印着古诗的卷纸。果然是不浪费每一秒能学习的时间。
孩子们的放松方式,就是抱着手机平板,或坐或躺,王者吃鸡,乐在其中。别说体验各种年趣了,能下楼都不错了。
他们各个戴着厚厚的眼镜,眼神里全是疲惫。
写到这里,我不禁哑然:
短短几十年,究竟是什么让过年变了味?
又是什么让这些父母,连过年都要让孩子陷入教育的“军备竞赛”?
或许,用前中国人民大学储殷教授曾说过的这句话可以解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分层。”
虽然我并不太赞同这句话,但又不得不承认:在社会形态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当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阶层越来越固化时,教育,确实是打破这道壁垒的最佳方式。
也正是因为深谙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这些父母中的有些人,才把逆袭的希望、改变阶层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也有一些人,并不求孩子多“飞黄腾达”,只希望孩子将来不要从父母的阶层掉落。
对于父母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北大教授王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因:“人们对教育如此焦虑,是因为活在‘高度筛选型’的社会里。”
我们的基础教育,谈均衡、谈减负。可孩子们经历的却是高度筛选型教育方式,不管在哪个阶段被筛下来,就意味着孩子们很难再靠近上一层的优质教育了。
我们不是焦虑焦虑本身,而是焦虑教育带给我们的焦虑。我们怀念小时候过的年,其实怀念的是小时候没有那么内卷的教育环境。
那样的环境里,少了焦虑,却多了很多体验生活和成长的机会。
与其说现在的过年没年味了,不如说是我们把孩子的年味弄丢了。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只有把学校教育和生活相契合,让孩子们走到生活中去,多发现、多观察、多了解,才更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今年的年比较有意义,正好是双减后的第一个春节。或许我们应该放下一些焦虑,在生活的体验中,陪孩子一起重拾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1、年味,是家的仪式感
这几年,在传统文化越来越繁荣的氛围里,了解传统文化,成为了增强孩子文化自信的最直接方式。
而要想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归到传统年俗里。
比如,趁着过年,和孩子一起大扫除、包饺子、做年菜……
当他们看到经过自己的手焕然一新的家,会更有责任感,吃着自己亲手制作出的美食,也会更懂得珍惜。
一家人放下手机,在欢声笑语中看一些春节纪录片,家的归属感也会更强。
相对于做什么事而言,孩子真正想要的是参与感。那就带孩子一起,参与其中,感受过年的仪式感。
2、让“玩”这件事更尽兴
教育学和心理学经过多番论证:“童年可以尽情玩的孩子,身心发展会更健康。”
玩得尽兴,不仅能刺激孩子大脑发育,还可以成为孩子发泄压力的方式。
快乐,可以是件很纯粹的事。
与其每天让孩子闷在高楼里,接不了一点儿“地气”。
不如在春节这样传统气息特别浓厚的节日里,带孩子走出门去,逛逛庙会、看看灯展……
去乡间小路上尽情疯跑,一起放烟花,和孩子一起感受新春气息。
3、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我们的孩子,真得太累了。为了父母的期待、自己的梦想,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敢停歇。
趁着过年,还给孩子一些“小时光”,让他们在这个不被大人不被作业支配的时间里,有点自己的小确幸。
不止是这些,我们还可以给他们一些可自由支配的压岁钱,让他们给自己买一些小惊喜。
孩子们在乎的不是压岁钱有多少,而是喜欢这种能自己做主的自由感。
而这样做的意义,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也更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寒假前的一节课,我曾问过学生们一个问题:
“去年过年,最让你开心的事是什么?”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却又看起来差不多:
“爸爸把春联贴反了,快笑死我和妈妈了。”
“我妈饺子里包的硬币,被我吃到了。”
“我爸带我溜到没人的地方放鞭炮。”
“我们家人一起玩成语接龙,我爷赢了,不过他把奖品给我了。”
我们总在想,是不是这些年年味淡了,所以孩子们不喜欢过年了。其实不是的,那些能留在孩子记忆中的年味,恰恰是我们和他们一起经历过的最平凡、最普通的每一个时刻。
孩子们眼中的年味,是什么?其实是家和爱的味道。
孩子们想要的年味,又是什么?是爸爸妈妈用心,为他们创造和维护的美好时光。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心、用爱,为孩子的童年,留下一段值得怀念的记忆吧。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能多看看沿途的风景和盛开的阳光。
点个“在看”,让这些温暖,成为照亮他们未来的光。
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