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国家出手整顿网络游戏后,孩子依旧无心学习,专家:根源和举措在这里

2021-10-08 11:58

来源:新媒体

作者:

  国家出手整顿网络游戏后,孩子依旧无心学习,专家:根源和举措在这里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大家都知道,8月30日,网游界出了一件大事:

    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未成年人只能在每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晚上玩一个小时的游戏,具体时间为20点到21点。

    既不耽搁写作业,又不耽搁休息,可谓考虑得极为体贴周到!

    当时,听到这个号称“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的规定,家长有多欢呼雀跃,孩子就有多崩溃无助。

    撒泼打滚者有之;


    默默流泪者有之;


    更有甚者,直接改玩单机游戏了。


    到今天为止,整整一个月过去,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究竟怎么样了?

    四个字概括,防不胜防!

    据央视记者调查,规定出来后,很多未成年人的确减少了投入网络游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对游戏的渴望和冲动并没有消失,还付出了有力的行动。

    “未成年人不能开通帐号,但我可以租赁游戏账号啊!”

    很多未成年人上网租赁游戏账号,店家生意异常火爆,开心得合不拢嘴,压根不会核实买家年龄,甚至将“无防沉迷”作为卖点之一。


    “天无绝人之路,我找同学一起讨论,寻找防沉迷系统的漏洞!”

    多个社交平台显示,过半学生可解开游戏防沉迷系统。他们用父母的身份证照片来扫描,当这条路行不通,转头就用爷爷奶奶的身份证进行认证。


    所以,当“60岁的老人在凌晨3点排位”的新闻登上热搜,大家第一反映就是孩子又钻了系统的空子,相关游戏平台也连忙核实情况并给出回应。


    说实话,作为孩子家长,看到这些新闻,心里很不是滋味。

    游戏里,60岁以上的爷爷奶奶们老当益壮,在峡谷疯狂“厮杀”,屏幕前,一群稚嫩的脸庞红着眼熬着夜,沉迷在游戏中无法自拔。

    想想这个画面,有多讽刺?

    很多家长也忍不住感叹,尽管防沉迷规定来得十分及时和有力,但在父母和老师看不到的角落,孩子依然在想办法打游戏,根本防不住。

    究竟该如何是好?


    长期沉迷网游,隐患重重。如果孩子长期沉迷网游,导致成瘾越来越深,会带来什么后果?

    答案可谓触目惊心。

    首先,长期玩游戏的孩子,智力水平会急速下降。

    儿童时期是大脑额叶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需要主动接触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促进智力发育。

    如果孩子长期观看电子屏幕,一味被动接受单调的信息,大脑额叶会出现大量灰质,大脑的智力、语言发育都会受阻。

    有研究报告显示,长期沉迷网游的孩子,其大脑结构竟然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大脑结构相似!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越沉迷游戏,越容易变笨,不管是语言能力还是想象力,都会随之下降。


    其次,长期沉迷网游,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会下降,容易变得暴躁和愤怒。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接诊过一个网瘾少年,让医生至今想来还印象深刻。

    一名14岁的男孩原本性情温和,沉迷网游后性情大变,终日拿着手机打游戏,极少和父母交流,也和周围断开联结。

    父母十分担心,强制收走男孩手机,谁知男孩怒不可遏,“哐哐”几下就把电视砸了,甚至威胁父母,“如果不还手机,我就去死。”


    无独有偶,2020年11月27号,上海普陀区一名13岁男孩因玩网游和家长起冲突,冲动之下直接翻出25楼平台,准备跳楼。

    好在消防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安抚,男孩的情绪才慢慢恢复稳定,脱离危险。

    网络游戏就像包裹着蜜糖的砒霜,不仅蒙蔽了孩子的心智发展,阻碍了孩子的情绪流动,也将亲子关系降至冰点。

    更严重的是,部分孩子成瘾太深,导致沉迷在网游世界无法自拔,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将生命视作儿戏。

    2018年5月3日,重庆渝中一名18岁男孩因过度沉迷网游,认为自己死后能像游戏中的英雄一样满血复活,甚至可以到另一个世界重新做人,选择用家中的水果刀切腹自杀。


    对一般孩子来说,选择用“切腹”这种方式结束生命,肯定会害怕和恐惧,然而这个男孩没有,他甚至主动给母亲发了条短信:

    “别救我!”所幸抢救及时,男孩得以保住性命,没有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可是,在我们没有看到的角落,又有多少孩子正在迷失,有多少悲剧正在上演?


    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沉迷网络游戏,并不是简单的打发时间和摆脱无聊,而是会将孩子的生命之光逐步黯淡,让孩子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窄,稍不留神,就可能坠入深渊。


找到沉迷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孩子如此痴迷游戏,以至于无论多严的举措都屡禁不止?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管委会副主任倪子君说,网络游戏之所以吸引孩子沉迷其中,有三个原因。

    第一,所有的网络游戏都是即时奖励的,孩子通过一关,就会有积分或金币奖励,因此很容易从外在的刺激和回馈上得到一种欢愉,会有一种虚假的自我强大感。

    可惜这种“强大感”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因为孩子的本领没有通过网游增加,他为这个世界贡献的价值也没有增加。

    第二,所有的游戏都是从简单开始的,随之慢慢提高难度,这个过程会激发孩子自我挑战和自我满足的欲望,一旦欲望被打开,就很难关闭。

    第三,孩子在网游世界中会有一种虚假的人际交往满足。特别是在现实社交过程中比较害羞的孩子,会通过虚拟世界产生和现实世界的链接感,能体会到全神贯注的感觉。

    遗憾的是,这种“全神贯注”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垃圾沉浸体验,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当然,孩子之所以沉迷网络游戏,和家长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相关数据显示,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和关心他们,也没有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所以他们会到网络世界寻找认同感,渴望和他人产生情感上的联结


    中国文化部特聘心理专家银娟进一步指出,时代在改变,孩子也在改变。

    十多年前,孩子希望在游戏里感受成就感、优越感,如今却是在网络里漫无目的的游荡。

    “关键是这一次有的父母跟他们一起成瘾,沉溺网络,不能够自拔,握着手机就像握着全世界,他不能自控,但是并不快乐。”

    令人叹息。


保护孩子,别让网游成瘾毁了孩子!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防微杜渐,帮助孩子从网游的泥潭里走出来呢?

    以下四个方法,可以试试看。

    1、从小抓起,该限制就限制

    面对哭闹和顽皮的孩子,电子产品曾是无数父母的“救星”,扔一个手机或者平板,孩子可以安静大半天。

    立竿见影的效果背后,往往也埋下很多隐患。

    大家知道吗,包括乔布斯在内的很多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家里从不给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即使是周末玩一下,也会严格限制使用时间。

    因此,无论是出于保护孩子视力,还是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的目的,我们都真诚呼吁,对于18个月以下的孩子,父母不要让他们接触电子屏幕;对于3-6岁的孩子,父母要严格管理,每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

    比起娇惯和心软,父母的限制和严厉,才是更深远的爱。

    2、转移兴趣,增加宣泄途径

    同事儿子上初一,听到防沉迷规定那天晚上,崩溃得大哭一场。

    好在他喜欢篮球,在同事鼓励下,他每天早晨6点就早早跑去学校,找同学一起打球,然后到教室学习。

    同事欣慰地告诉我,儿子的兴趣爱好帮助他顺利转移了关注点,既能通过运动增强体魄,又能和同学增进交流,在学习上变得更加专注。

    家长细心一点也会发现,“双减”政策和“防沉迷”规定出来后,很多小孩组团到小区里玩,大家一起打打闹闹,尽情释放情绪,看上去十分美好。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人际交往,多拓展兴趣爱好,当孩子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乐趣,就能慢慢摆脱网络世界中无聊和无意义的全神贯注。

    3、转变认知,明确上网诉求

    心理学指出,认知影响行为,当一个人的认知明确,那么就能“深根固柢”,让人的行为不容易随环境动摇。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无法阻碍孩子接触网络,尤其是孩子慢慢长大,不可能时刻在我们视线之内,那么引导孩子学会分辨网络庞杂的信息,明确上网诉求,养成自律习惯,十分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父母付出时间来引导,从陪着孩子甄别信息,到逐步放手,让孩子慢慢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人。

    4、亲子陪伴,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前不久,腾讯游戏、网易游戏发布了关于国庆节假期未成年人限玩的通知,并提醒玩家合理安排游戏时间、适度游戏。

    不得不说,这个提醒来得非常贴心和及时。


    其实,限制只是通过外力来约束孩子,真正的防沉迷,还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满足。

    趁着这个假期,父母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好好陪陪孩子吧。

    共同阅读一本经典好书,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

    共同探索一个没去的公园,感受身边细微的美好;

    共同分享一个孩子喜欢的故事,让孩子体会被尊重和被爱……

    那些点点滴滴的爱,会化作珍贵的记忆,滋养孩子的心灵。

    要知道,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防沉迷游戏路上最好的解药。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共勉。

    许小猫,另有笔名原心。高校教师,二孩妈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愿以理性看世界,以温情暖人心。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