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活动公告>正文

北大“废物”李雪琴,自曝抑郁自杀,撕开家庭教育3个隐秘真相

2020-10-21 14:07

来源:新媒体中心

作者:

  北大“废物”李雪琴,自曝抑郁自杀,撕开家庭教育3个隐秘真相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中心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作者:主创团·安娜贝苏

    李雪琴火了。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她用很丧的幽默感征服了观众,一次次冲上微博热搜。

    “宇宙都有尽头,北京地铁没有”;“你有你的选择,我有我的王建国”。


    李诞评价她:“李雪琴说脱口秀天赋异禀,每一句都是爆梗。”

    史航评价她:“像一个巨人,没有弯腰就走过拱门。”

    网络爆红,赞誉加身!

    这个曾经被称为“北大最土”的女孩,终于成为了“天才少女”,站上了闪闪发光的舞台。

    李雪琴逗乐了观众,却始终无法取悦自己。


    而这一切,源于她的家庭。

    她说,自从初中父母离婚后,她再没有哭过,小小年纪,活成了“妈妈的妈妈”。

    不仅要照顾妈妈常常失控的情绪,为了妈妈高兴,每次考试从来不敢考第二。

    一路艰辛疼痛地走到现在,即便收获了巨大的名气,李雪琴依然不快乐。

    她在节目中自曝抑郁,看过心理医生,吃过百忧解,甚至用水果刀把手腕割开三个口子。

    然后,止血,给朋友发微信,“我刚刚浪费了一个小时加班时间自杀,没死成。”


    父母离异、重度抑郁、休学、自杀,这些早年经历伴随着她,成为人生中底色悲凉的一笔。

    作家周国平曾说:

    “一个家庭和睦,父母相爱,孩子能在有爱和快乐的氛围中度过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温暖明亮的底色。”

    那些沐浴在爱中,被支持和鼓励长大的孩子,通常对人生充满了信念。

    而缺爱的孩子,一生都在兜兜转转中渴求温暖。


家庭氛围,决定孩子的性格底色

    10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揭晓。

    77岁的美国女诗人路易斯·格丽克“爆冷”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授奖词称:“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至于“为何成为诗人”,则得益于她浓厚的文艺家庭氛围。

    她说,在她的记忆中,祖父总是对故土保持着莫可名状的情怀,祖母则常年怀里揣着一本诗集。

    格丽克的母亲对两个女儿悉心教育,尤其尊重孩子的创造性天赋。

    “如果我们哼个不停,父母就带我们上音乐课;我们蹦蹦跳跳,就会被带去学跳舞。”

    在被尊重被重视的家庭氛围中,格丽克的天赋逐渐显现:

    不到三岁时就已经熟悉希腊神话;

    四五岁时开始读莎士比亚戏剧选段;

    到了五六岁时,就已经开始写诗了。

    “我很早就开始写书了,父母会把我的书打印出来,配上插图。”


    回看格丽克的人生,不难发现家庭氛围的熏陶对她影响至深。

    成功需要天赋,个人的努力也相当重要,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却时常被人忽略,那就是家庭氛围。

    爸爸妈妈会看书,养出的孩子自然会看书;大人爱玩麻将,那孩子现在不会以后也会。

    父母就是孩子生命的开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家庭的氛围,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底色。


父母的打压,是在给教育“投毒”

    微博上曾有个话题:“那些在父母打压和控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评论区的答案令人心疼:

    “不信任父母,不信任任何人”。

    “什么都不敢和父母说,再多事都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着。”

    “表面上的自大,骨子里的自卑,发自内心的敏感,脸上的无所谓”。

    累累伤痕背后,是父母错误的爱。

    美国有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国王的演讲》。

    乔治五世有6个孩子,大卫是长子,艾伯特是次子。

    哥哥聪明漂亮,并因王位第一继承人的身份受到诸多追捧。

    艾伯特在他的光环下,度过了忧伤自卑的童年。

    乔治五世一贯强势,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

    小时候,艾伯特只是由于紧张有轻微的口吃现象,却遭到来自父亲的打压。

    每当他说话不顺畅的时候,父亲就怒不可遏地对他大吼:“你说啊,快说!”

    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艾伯特到了7岁时,完全失去自信,口吃也演变到了无法正常交谈的地步。

    父亲怒气冲冲的脸,和周围人的嗤笑,成为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即便后来的艾伯特成为了很好的父亲、优秀的国王,但仍没有克服口吃的毛病。

    艾伯特的父亲一点都不爱他吗?

    肯定不是。

    他只是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对待这个“不如我期望”的孩子。

    孩子不符合期待就否定他,不断打压孩子,是教育中难言的痛。

    董卿曾在谈及童年时忍不住落泪:

    “我必须要比别人做得好很多很多,我才觉得踏实


    父亲的打压式教育,让她即便到了40多岁,诸多赞誉加身,内心还住着那个战战兢兢的小孩。

    法国儿童心理学家克洛德.阿尔莫在《光有爱还不够》一书中写到:

    “一个孩子不仅需要有爱,还要感受到成长的力量。什么是成长的力量?就是一个人渴望自己的正向变化。”

    孩子的这种正向变化,正是来自于无条件的爱,和父母的肯定和尊重、支持和鼓励。

    得到过充分尊重,感受过肯定和鼓励,在和谐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更加自信,情感丰富且意志坚强。

    好的父母,要做孩子的“优评师。”

    善于发觉孩子闪光点并愿意鼓励孩子的父母,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摆渡人。


父母有爱,孩子才懂爱

    《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过一部阳光未来教育基金会的纪实短片《我的愿望》。

    片中有情绪失控的妈妈,和醉酒打人的爸爸。

    日复一日,家里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氛,吵闹的声音、摔东西的声音,不绝于耳。

    “难过、毛骨悚然、害怕、觉得很受伤。”


    这些心声,是每一个经历过孩子内心的隐痛。

    执导这部影片的导演任长箴,从小也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

    “这种感受非常糟糕,我已人到中年,我知道它还将影响一生。”

    最亲的人瞬间变成“面目狰狞”的怪兽,会让孩子内心埋下不信任的种子,对人对事,多了一份悲凉的底色。


    看过一段话说:

    “一直觉得家庭氛围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家庭关系和谐,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底气。

    导演、编剧柏邦妮曾谈起过自己坎坷的感情,说自己莽撞、敢爱敢恨,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父母。

    “我爱的能量很足,会特别容易相信幸福,这就是家庭给我打的底子。”

    父母有爱,孩子才懂爱。

    在情感充分流动的家庭,孩子自然能学会换位思考,并对他人与世界释放出善意。

    人们总爱讨论孩子该穷养还是富养,但其实最好的养育方式,是爱的教养。

    让孩子在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才是父母送给他最温柔的礼物。


    有位法国哲学家说:“人类的义务,是要把世界变成乐园。”

    父母的任务,在于认真且努力地为孩子建造这个乐园。

    因为我们是离孩子最近的人,也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

    爱孩子,不是打着爱的名义对他打压与控制,而是允许他在自由的环境中慢慢长大。

    爱孩子,是接受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闪光点,给他信任与鼓励,让他自在地舒展自己。

    父母相爱,在生活中携手并进,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夫妻同心,永远做那个为孩子兜底的人。

    就像那句话所说:

    “家庭应该有的样子是:全世界都在下雪,那里却始终春暖花开。”


    作者:安娜贝苏。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