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云南新东方学校>中学资讯>高考资讯>正文

新高考启动9年,文理不分科后的学生怎么样了?

2023-03-07 10:09

来源:新媒体

作者:

  新高考启动9年,文理不分科后的学生怎么样了?由云南新东方同步新媒体整理发布,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km_xdf】哦!

内容页信息收集

    距离今年6月份高考,只剩108天了,有预见的家长已经开始操心高考后报志愿的问题。

  而“报志愿”这件事,在两年前高一选科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新高考”改革后,从某种意义上,选科选不好,志愿就报不好。

  众所周知,新高考改革在全国各省份分批次展开,第四批将于2024年落地。

  而分批次展开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边改革边调整,因此我们也看到了选科组合方式,从“3+3"组合(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中任选三门科目),发展到“3+2+1”组合(语数英+物史二选一+政地化生中四选二)。


  为什么会有这个组合变化?背后现实是考虑到学科难度等原因,六选三没人选物理,导致选物理的学生占很大竞争优势。

  2020年浙江高考,一孩子高考考了560分,只能上专科,而另一个孩子考了279分,却能上本科,因为他选了物理。

  而发展成“3+2+1”组合后,选物理化学等传统理科的优势,并没有减少。

  像第四批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比如甘肃省,在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中:

  很清楚地呈现了,偏文科的科目组合选择专业的空间,明显小于偏理工科的科目组合。


  微博 澎湃新闻

  可见,虽然文理已经不分科了,但文理歧视这一并不新鲜的现象,依然存在;高考在改革,文理不再分科的观念在更新,但现实还存在滞后。

  因此,我们需要看见和正视文理歧视的现状,真正理解所遇到的阻力究竟是什么,以及回到基础教育,我们如何才能修正当下的文理歧视。

01

我们的孩子

在文理鄙视链第几环?

  《围城》里钱钟书说方鸿渐:“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学理工科的看不起社科的,学社科的看不起人文学科的,这话形象地勾勒出了文理鄙视链(“文科”包括“人文学科”文史哲、艺术等,与“社会学科”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

  而这条文理鄙视链,在当下依然存在。

  2019年,长春某高中班主任在家长群里发了篇苦口婆心的长文,劝学生别选文科:“我们老师家孩子找对象都不找学文的。”下面一串家长回复“谢谢老师”。

  这虽然扎心,但也揭开了事实:

  选传统理科,人生走向高光时刻;选传统文科,人生走成了废棋,报志愿选择少、毕业了出路窄、就业后工资低。


《他没有那么喜欢你》

  2022年四川《招生考试报》统计,理工科可选专业占70.94%,文史类则占29.06%;招生计划上,理科生占据72%,文科生则约为28%。

  现行《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共有115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学39个,理学14个,同样属于理工科专业的农学、医学、军事学分别设9、11、10个;

  而社科分类仅有20个,人文学科则仅有12个,加起来只占一级学科里的四分之一左右。

  一级学科的强势也反应在经费上,工科学校不仅能拿到科研经费,还能与企业对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经费都是常事;但人文学科哪怕申请“国家重大基金项目”,也顶多拿到20-50万。

  就业情况也不遑多让:纵观阿里、腾讯等大厂对研发、算法等技术人员的报价,月薪好几万;而文科专业的优势似乎只能挑出“考公好上岸”,或者进入教育体系当老师等,月薪也就一两万,甚至千把块。


西竹书院

  这样看,歧视似乎无处不在,但“歧视”之所以成为歧视,正在于它往往将歧视的结果视为自然现实,而略去层累在历史中的痕迹。

  理工科的人生真有那么顺利吗?那种描绘文理差异的话语中常常摹写的金光闪闪的人生——就连文科生自己也感到艳羡的一切,真属于大多数人吗?

  如果不是,那这一整套话语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又为何能获得这样强烈的支撑感?

02文科生耽误经济发展?

  理工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需要。

  1952年,中国决定将教育改换至苏联模式:发展工科,整顿综合大学。工科院校上涨到38所,而人文社科因缺乏工业化能力迅速凋敝。

  如果将教育视为整体利益的计算,那“文科无用”是必然且正确的:没有什么比得上生产力的发展。

  类似的逻辑一直存在,2021年,一篇认为文科生太多,是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的论文引发热议(注:中等收入陷阱,指一个国家由于某种优势到达一定收入水准,而停留在该经济水准的状况)。


  经济发展不行,是文科生的锅?这宏大叙事的危险就在于,它将社会结构极度简化成“文理对峙”,也遮盖了理科生并没有构想中过得美好的现实。

  2019年就业率紧随工科的,反而是社科里的管理学(92.7%)与教育学(90.8%);

  与此同时,不如意的理工科生却并不少见:

  高考选物理、近三百分上本科,只是那一年新政策刚公布时的偶然,考学竞争很激烈才是常态;

  考上大学后,多数理论物理学生不升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工科学校看起来有钱,学生却是给导师打工的命;

  博六、博七的理工博士比比皆是,天天泡在实验室却没有进展;从事程序员职业后,发现沟通问题成为较严重的工作障碍……


《未生》

  你会发现,“工资高”、”过得好“只是用部分数据,建构了不真实的优越感。

  这种不负责任的精英幻想,把复杂的结构问题简化成两种对立的学科,进而将两群人也抽象地对立起来。

  文理在招生、就业上的种种差异,是社会对集体利益的计算。

  它承诺的自始至终都不是“理科生”的幸福,而是“能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人的幸福,人们迷恋的也从来不是真实的理科生,而是占据更多社会资源的可能性。

03我们的基础教育

还能做什么?

  随着2022年第五批,也是最后一批新高考改革的开启,文理不再分科看似画上了句号。但这只是起点、不是终点,观念的更新、教育的改革才刚刚开始。

  可借鉴的,欧洲高中更近似走向大学的预备阶段,鼓励学生在这一阶段就开始寻找未来的兴趣,新高考政策实际也在朝这一方向靠拢,2021年江西省即公布高二上学期开始走班。

  另外,高考带来的挑战除了表面的“自由选科”,还有剥离简化的身份后如何寻找兴趣。我们需要将视线从某个虚幻的、未来的共同体上移开,看向一个个对未来有着懵懂想象的学生。

  像报考北大考古系的钟蓉芳,人们惋惜她为何选择一个看似“天坑”的专业,但在她看来,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钟芳蓉给樊锦诗先生的回信

  当然,这并不是抛开一切现实的考量,让所有学生都“勇敢追梦”,而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的老师和家长:

  一方面要帮助孩子认识在综合现实的考量后,什么样的学科、专业、以及所指向的未来人生选择,是自己最后的心之所向;


《死亡诗社》

  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意识到,文理不是互斥而时互补,文理科之间的差距,比我们想象得要小。

  这种文理融合,理论上,很多学者已经做出过很多论处。

  《刺猬、狐狸与博士的印痕:弥合科学与人文学科间的裂隙》一书中揭示,人文学科与科学这两块知识疆域“本是同根生”,人类社会的知识版图正开始进入一轮“大融通”的阶段。

  现实上,也的确如此,各学科各专业都需要文理两种人才,像曾经只有理科生能报考的心理学专业虽然是“实验室科学”,但近年来美国心理学家越来越认识到,实验室仅仅是有限环境中的人为设计,研究认知过程不能脱离互动环境。

  各岗位也需要复合型人才,像运营岗位也既需要你掌握数据分析能力,又需要你能拿出营销方案。文理互补才是自然状态,它们之间本不存在裂隙。


《天下无贼》

  当然,文理歧视背后的宏大叙事话语、社会构想、社会结构等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不过基础教育的改变,并不需要那么多前奏与铺垫。

  不论是专业和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还是雅思贝尔斯的“整全人”理想,以及梁思成“走出‘半个人’世界”的呼吁,都在诉说着教育那种超社会的属性:

  尽管最终学生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但教育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内心,对学科、专业以及所指向的人生的选择,以及认识一种真正理想的人格与生活。

  没有理想就永远不会改变,如果我们真的将教育视为“根本”和“起点”,就不能取消这一环节。

  而当这种改变发生,实现的不只是孩子对完整理想人格的认识,更是对整个社会人文精神和情怀的捍卫。


《死亡诗社》

  我仍然记得我的历史老师,在高一理科实验班很少有人真的想听历史课时,他还是说:“我一直觉得,如果文科生能有理科思维,理科生能有些人文情怀,那就太好了。”

  在今天这个分工明确、讲究效率的现代社会中,谈文科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情怀,似乎不合时宜、有些尴尬。

  但缺乏人文素养,科学和技术也会因此限制想象力,而且科学和技术呈现的是肉眼可见的、有用的价值,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沉淀的是无形的、同样宝贵的价值。

  像在当下的舆论场,成为现代公共生活重要原则的批判精神、对不同价值尺度的尊重,是和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人文精神的重要遗产。

  以及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文精神和情怀都为社会和人类,带来了光与火。

  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讨论有形的学科、专业、岗位建制,以及背后的基础教育,还聊一聊我们为什么如今依旧需要人文精神。

  它是教育的灵魂,也给予一代又一代孩子、乃至整个社会源源不断的滋养。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偏见、冷眼:文科生饱受歧视,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

  2.网易:浙江省300分可以上本科?

  3.人民网:改革探寻:高考文理分科的前世今生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云南新东方网哦!

云南新东方官方微信:云南新东方学校 (微信号:km_xdf

最新学校资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焦点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400-8845-450。